初春时节,万物勃发。
从丽水城区出发,沿着蜿蜒山路,驱车前往莲都区雅溪镇岱后村,探访中共丽水县委旧址,沿途青山连绵,葱翠碧绿。
岱后村位于雅溪北部,东与缙云相连,北与武义接壤。在这个偏远山村里,自古以来生活着朱谢两姓群众,勤劳节俭,善良勇敢,民风淳朴。
如今,岱后村这片红色土地,红绿相融,欣欣向荣。
红旗展
“嘎吱!”
推开古朴木门,迈过石质门槛,岱后村党支部副书记朱立新,带记者步入中共丽水县委旧址纪念馆。
馆内布置一新,柱台正中悬挂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柱台一侧刻着醒目标语,上面写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长廊上,陈列着革命历史展板。角落里竖立着一块黑板,摆着十几张矮凳。
站在这座原为“朱氏祠堂”的大院里,那段烽火岁月犹在眼前。
1947年2月,受中共处属特委派遣,张之清、张赛英从缙云南乡出发,前往丽武宣缙边界的丽水县北乡,住在岱后村,宣传组织群众,创建游击根据地。
到达岱后村第二个月,张之清、林艺圃等在朱氏祠堂开会。为保证安全,中途临时转移到朱太家楼上继续开,决定重新建立中共丽水县委,由张之清、林艺圃共同负责(以张之清为主)。
红旗飘展,映红山乡。
“革命先辈在此开展活动,受到群众拥护。村里有不少人自愿跟着他们干革命,许多有志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朱立新说。
纪念馆的展板上记录着:解放前,岱后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30人,参加游击队的有19人。1947年8月,朱陈法、朱增芳、朱荣彩等游击队员不幸被捕,英勇就义,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鱼水情
东方旭日升,照得山村暖。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谁对群众好,群众对谁好。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在岱后村及周边,书写了“鱼水情”。
1947年2月的一天,岱后村小学堂来了位“教书先生”,她个头不高,长得漂亮,说普通话,会画画。她真名叫张赛英,到此开展革命斗争,负责宣传和妇女工作。
在岱后村,张赛英讲解革命理念,教学生革命歌曲,让学生爱国、团结、孝敬长辈。每到夜晚,张赛英还会办夜校,给村民们传授文化知识。
“当时,张赛英就住在我们家。在二楼阁楼上,我妈妈特意给她准备了卧室。吃住都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岱后村村民朱立高是朱太的儿子,回忆起共产党人领导群众闹革命的历史,如数家珍。
朱太被称为游击队的好后勤。其实,党组织的好后勤还有很多。岱后村专门给游击队设立7个隐蔽点,有的人为保护共产党员,甚至连牺牲都不怕。
共产党员、老交通员朱增芳,为保护游击队员和岱后村民,在土匪的威逼利诱之下,仍不肯屈服妥协,终被当众杀害。
这是怎样的气节?这是怎样的大义?
“我从上一代的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1996年我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定带领群众致富,把岱后村建设发展得更好!”回望往昔,朱立新道出入党初心。
绿意浓
今天,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岱后村以“红色”为底蕴,勾画出一幅“绿色”蓝图。
目前,岱后村共有254户832人,留守在村里的约有150人,他们育山林、种香菇、事农耕,收入不错,生活向好。其余村民则走出大山,进城务工、开超市、做买卖,不少人成了老板。
岱后村村民朱立文,一直从事香菇、灵芝、大球盖菇等食用菌的栽培。2007年,朱立文远赴新疆,从事香菇、黑木耳种植。在脱贫攻坚战中,先富起来的朱立文带动30多名丽水人,投入到中西部的扶贫开发,热心指导当地几百户维吾尔族群众种植食用菌,帮助维吾尔族同胞脱贫致富。
村民们富了,岱后村美了。近年来,岱后村完成村庄整治,村庄道路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建起了生态公厕,将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村庄更加整洁、美丽。现在,不管是逢年过节回乡的村民,还是外地慕名而至的游客,都会对变美的岱后村交口称赞。
“作为革命老区,岱后村是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红绿相映,相互促进。”雅溪镇宣传统战委员郭伟平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这就是我们继续走好生态富民的路子、建设好“红色北乡、魅力雅溪”的不竭动力。
离开岱后村时,正是中午时分,回望山村,炊烟袅袅,氤氲在一片碧波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