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收藏居民老物件 新城社区史迹陈列馆承载一抹乡愁
2016年08月07日 09:15:08 来源: 宁波晚报

  知道这是什么吗?

  麦出孔

  筷厨笼

  扬谷风箱

  茶坪,放在灶台上烧水用的瓦罐。

  浙江在线8月7日讯 印糕板唤起童年美味糕点的记忆,鸡糠筛展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小智慧,扬谷风箱在一些偏远农村还能见到,麦出孔估计没几个人会使用了……近日,在江东福明街道新城社区史迹陈列馆里,记者见到了一件件承载着旧日时光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记者小时候家里也有过、用过,但不知什么时候,它们一件件地流失了、不见了,如今再见,犹如唤醒了一段记忆,让人的心顿时柔软起来。

  鸡糠筛、麦出孔、旱茶坪、筷厨笼……

  50余件藏品,大多是农具和旧时生活用具

  新城社区史迹陈列馆位于书香景苑北区,馆内藏品都是居民捐赠的老物件。社工胡文岚介绍说,新城社区是在邵家村、松下村、王家园村、柳隘村和张隘村五个自然村拆迁后组建起来的,其中张隘村最大。在这个百余平方米的馆内,陈列着50多件居民捐赠的老物件。

  陈列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叫“鸡糠筛”的木质物件。它整体呈圆筒状,筒壁四周如栅栏。起初,不知道是哪位村民把它放在村里存放老物件的杂物间里,一直被遗弃在角落里。2008年建史迹陈列馆时,有村民看到了它,才把它作为藏品收入了史迹馆。

  张隘村74岁的村民田云鹏以手指模拟鸡脖子,介绍了鸡糠筛的用途:“解放前,农村里有些人家既养鸡又养狗,喂鸡的时候,狗会来抢食,怎么办呢?农民想了个土办法,做了这个鸡糠筛。糠食放在里面,鸡可以从栅栏缝隙里伸进脖子吃里面的食,狗就吃不到。以前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个东西,现在不要说城里人不知道它的用途,就是农村人也不一定见过它啊。”

  胡文岚说,鸡糠筛展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小智慧,又具有时代特色,被社区居民公认为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随着一个个村庄拆迁,一个个社区组建后,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新城社区史迹馆里,还陈列着一些特色生产工具。

  扬谷风箱是一种运用风力分离饱满的谷粒和秕谷的工具,也可用于分离米和糠。它是民国时期的物件,现在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还可以看到这种农用工具。麦出孔,尖尖的石锥头连着一根结实的木手柄,有什么用途呢?田云鹏说,农民过去种麦子、油菜时,需要用锥头在平整好的田地里凿孔,每个孔里种一棵苗,这样田里的苗一排排一行行很整齐。

  史迹陈列馆里还有一些生活用具。旧时乡间灶台上,旱茶坪是搁在米饭锅里烧茶的瓦罐,在米饭上放一个毛竹蒸笼,把旱茶坪放在上边再盖上锅盖,可以一边做饭一边烧水。饭做好了,茶坪里的茶水也烧开了,是古老的节能方式之一。还有一个黑色的扇形陶器皿,它的底部有若干个小圆孔,中间可以系上绳子挂在墙角。田云鹏说,这个物件叫筷厨笼,是以前农家放筷子的物件,和现在的筷子篓一样的功用,底部的圆孔是用来漏水的。

  好多老物件,家里留着没用,扔又不舍得

  社区博物馆承载一抹乡愁

  为什么要办这个史迹陈列馆?田云鹏说,村庄被拆迁,大家伙从农民变成了社区居民,家中的一些老物件,留着没什么实际用处了,扔又舍不得扔,怎么办呢?社区里有这个地方放放这些老物件蛮好,空了的时候到陈列馆来走走,又能想起过去的生活。当然,最重要的是,子孙们无法想象祖辈过去的生活,带上孩子们来陈列馆里走走,一件件老物件实实在在地摆放在那里,可以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爷爷奶奶辈的生活。

  社工胡文岚说,小小的陈列馆引起了很多居民的共鸣。它实际上就是居民自己办的社区博物馆,里面的藏品是居民捐赠的,有的居民捐赠老物件时,特意给社工讲了一件件老物件的由来。

  譬如陈列馆里的两副年糕印糕板,是由书香景苑南区19幢李老先生提供的,他口述了年糕印糕板的来由,充满了家的温暖———

  宁波人有句老话,“活脱脱像印糕板里印出来一样”,常用来形容家中兄弟姐妹或父子母女长得像。所谓印糕板,其实就是“模子”,用来做各式糕点的木头模子。我家保留了两副旧模板“印糕模子”。那是我岳父解放前,也就是1935年,在升阳泰南货糕饼店当学徒,跟随师傅学做宁式糕点时,因自己家的小孩要吃糕点,我岳父向老板要了两副旧模板,回家自己配料做一些印糕给孩子们解馋。这两副印糕板就这样留了下来,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自从有了这两副印糕板,无论大小节日,家里都有精致糕点可以吃。岳父的印糕板一副是花的图案,一副是“鱼”字图案。那一个个带着花和鱼字图案的金团糕,犹如一件件艺术品,让我的童年格外美好。其实,生活中很多普通的东西,只要我们精心来做,都能成为艺术。这是岳父言传身教传授给我的道理。

  专家建议

  社区微小博物馆

  可与社会大融合

  江东区正在打造一批社区微小博物馆,目前,除了新城社区史迹陈列馆,宁丰社区也有村史史迹陈列馆,丹顶鹤社区设有江东区唯一的面塑博物馆等。

  江东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陆立平说,近年来,江东区全面提升都市文化特色区建设水平,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建设向基层下沉。作为重要载体之一的社区微小博物馆建设,为居民能够在家门口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社区微小博物馆是一种创新和尝试,它的优势明显,但在具体的建设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为此,江东区文化部门近日特意组织了一次由辖区文化企业、街道文化站、区文保所、区文化馆和有关高校等单位人员参加的研讨会。

  参会人员指出,社区微小博物馆的独到优势在于接地气,可以让社区群众近距离接受博物馆的熏陶,形成“10分钟服务圈”,而且具备“小、快、灵”的优势。但和社会上的其他博物馆相比,社区微小博物馆也有自身的局限,如馆小,主题少,藏品不多,参观者可能多局限于附近居民等,提升社区微小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是其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

  江东区准备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微小博物馆进行授牌,希望将原本零星分布、各自为战的“盆景”,整合打造成一道社区居民家门口的靓丽风景,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融合,提升社区微小博物馆的人气与藏品的使用率。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季爱娟教授说,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具有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功能。社区微小博物馆也要走出去和引进来,除了本社区居民,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观、体验。

  季爱娟建议社区微小博物馆要和社会进行大融合。具体可以在以下几个方向拓展:一、更多地结合本土文化,引进非遗文化体验与展览,用展品加活动把静态的展出变成动态的交流,提升吸引力。二、社区微小博物馆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有些藏品可以相互交流展出,还可以和收藏企业进行联展。三、在产业上,可以与旅游业结合,譬如开通江东社区微小博物馆之旅;可以与教育结合,成为教育部门的教育基地,等等。四、在地域上,不仅在江东区内部流动,还可以在全市、全国,甚至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

标签: 乡愁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