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公益创业开创全新创业模式 宁波这口井能挖多深?
2016年12月26日 08:36:28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蒋炜宁

  梅溪图书馆队员们在整理募集到的图书。

  学生参与“关爱失智老人”志愿活动。

  浙江在线12月26日讯 编者按: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社会建设和社会创新越来越重视,对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植力度不断加强。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有大量社会问题需要解决,给公益创业提供了大量机会。公益创业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潮流。据统计,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公益创业在内的非营利部门就业人员一般占比达10-12%,而国内只有1-2%。这意味着公益创业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何谓公益创业?它与普通创业有何不同?宁波的公益创业市场有多大?公益创业做大,还需哪些助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

  何谓公益创业市场有多大?

  何谓公益创业?它也称社会创业,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种全新创业模式,旨在引入商业手段提升公益组织的造血功能,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而非以营利为目的。

  公益创业在国际上有成功的范例,比如:美国的好意慈善超市在全球有3500个销售点,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对回收的二手物资特别是衣物,通过招募弱势群体就业来翻新出售,同时利用盈余开展公益帮扶项目;孟加拉国的格莱美银行为7万多个村庄的穷人提供小额贷款;而日本的大地宅配公司以签约会员的形式,将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消费者联为一体,发展成有2500个生产会员、9万余个消费会员的庞大组织。

  这样的公益创业项目也在国内萌芽生根。近年来出现的善淘网就是一例。它通过网络募集二手物资,翻新后再在网上销售,拿盈利做公益服务。这家近期准备开出线下实体店的慈善网站成为国内公益创业企业的蓝本。

  采访中,业内人士认为公益创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首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制度,今后对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植的力度势必会不断加强。其次,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有诸如扶贫帮困、特殊人群救助等大量社会问题需要解决,这就给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公益创业提供了大量机会。其三,政府由过去的管理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转变,一些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的职能逐步向社会组织转移。近年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加大。这为公益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公益创业不仅是奉献爱心,解决社会问题,同时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公益创业在内的非营利部门就业人员占比达10-12%;反观国内,占比只有1-2%。公益创业将成为一片待开发的就业蓝海!

  从宁波多所高校采访情况来看,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热情很足。有的学校一年就有上百个公益创业案例涌现。“现在的青年与我们想象中不太一样,特别是一些家境无忧的孩子,他们有责任感并更乐于奉献!”采访中,数位大学辅导员如是说。

  那么,宁波公益创业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宁波是公益创业的沃土,市场需求巨大,而且相关资源充沛!”一位资深公益创业人士表示,地处东南沿海的宁波富裕且得风气之先,又有乐善好施的习俗。宁波连续三次入榜中国公益慈善百强城市,被评为中国公益慈善七星城市。他列举了一组数据:去年一年,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募集善款4.6亿元,救助支出5.3亿元,受助的困难群众达38.7万人次,截至去年底全市慈善机构累计募集善款已达50.6亿元,累计救助支出38亿元,受助296.1万人次。宁波的社会组织近年来也获得较快增长,截至2014年底,宁波共有依法登记的法人社会组织5759家。据估算,其中的慈善组织不足500家。

  在上月举行的2016宁波市公益创业论坛上,数位业内大咖分析,未来五年宁波老龄化率将超过25%,今后公益创业在面向老人、青少年、残障等特定人群存在较大机会,可开展儿童福利、儿童教育,养老及医疗服务,残疾人服务,劳动就业等项目;此外,还可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和公共安全等方面拓展服务。

  从宁波公益创业的市场规模来看:今年各级政府购买服务有10亿元,公益捐款及其他有近7亿元,占到宁波GDP的0.212%。接下来几年,随着城市发展,公益创业市场无论在金额还是在GDP占比上都会有较大增长。

  乡村图书馆的阅读课。

  公益创业宁波做得如何?

  与商业创业不同,公益创业强调通过高效率的服务模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由此,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年轻创业群体更可能成为公益创业的主体。据全国首个《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18-25岁青年占公益创业者总量的74.3%,高学历的大学生成为公益创业的主力军。

  宁波亦然,在甬高校大学生掀起了公益创业热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是较早开展公益创业的高校之一。该校7年前组建黑苹果发展协会,从面向四川、云南等西部地区支教起步,2013年发起成立全市第一家社会化公益组织———随手公益宁波,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公益创业,服务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去年该校成立全省首个高校公益创业中心,今年初还特地成立了益立方公益学院,10月份成立了柚子树社创协会,推动公益创业纵深发展。

  近三年,该校每年有上百项公益创业项目,其中有一二十项落地操作。有的项目十分接地气,甫一推出就受热捧,比如:银巢社区公益养老项目。它尝试着让老年人实现从被动养老到价值型养老的转变,正掐准了老龄社会的痛点。项目团队的负责人———该校大三学生李靖慧说,在调研中她发现很多55-70岁的老人退休在家无所事事。他们身体尚好,也有服务社会的本领与才艺,很想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养老。于是她与学校附近的繁裕社区联系,落实合适的人选和项目,发现大量符合项目的老年人,同时也发现学龄儿童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于是,她挑选了6位该社区的退休居民,来主持针对该社区的儿童才艺培训班。国学、乒乓球、象棋,一周一次,每次两节课,由6位有特长的老人和大学生助教共同上课。现在已有20来位儿童参加培训。按计划,这一模式将在一年内覆盖鄞州区的中高端社区,对每位受训儿童按时间收费。

  而该校的益立方公益铺子以销售学生家乡特色产品和校内二手货为主打,正在校园内紧张装修,将于明年上半年开张。与此同时,公益铺子还想在校外开分店,正与北仑银泰城、市成人学校洽谈联系中。“小橙子”环卫工人休息驿站项目则致力于为环卫工人搭建小型驿站,让他们冬天吃上热乎饭,夏天能续杯水纳会凉,学生们分头找各区的商业街联系中。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公益创业实践在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万里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校都有一定程度的开展。据粗略估算,在甬高校的公益创业团队有近百家。

  宁波公益创业也在高校以外蓬勃发展,有支教助学、推广阅读,有关爱失智老人、帮助残障人士、开展特殊群体关爱,有做专业环保的,还有专做社区公益创业。余姚蚂蚁公益服务中心从12年前的30人发展至现在的100人,他们实施暑期游泳项目,推出上山陪伴留守儿童等等,活动开展得十分红火。

  采访中记者发现,学生团队向社会组织转型成为公益创业的重要一环。江北清源环境观察中心就是由一支宁波大学师生团队发展而来。团队主攻水环境公益活动,服务内容涉及环保教育的推广、企事业单位和家庭的用水检测、甲醛检测、污染源的检测。他们不仅做公益活动,同时也开展环保技术的研发。

  不少公益创业组织成员坦言,起步虽难,但他们从不被理解到获得越来越多的理解,有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可并主动参与到公益创业组织发起的活动或项目中来。这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行。

  益立方公益学院亮相2016宁波市大学生公益创业论坛。

  公益创业需要怎样助力?

  国内公益创业的商业运作状况如何?据《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公益创业组织商业活动收入超过50%。“行业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小,商业和公益也出现了更多更新的合作模式,只有更加擅长整合跨界资源,公益机构才能探寻到更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说,商业化和盈利能增强公益创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反哺公益事业。

  银巢、公益铺子等一批公益创业项目开展伊始就探寻着较好的赢利模式,然而国内公益创业的现状是,虽遍地开花,却小而微,宁波也不例外。公益创业遇到了三只“拦路虎”:一是钱和资源从哪里来,二是组织或项目怎样可持续发展,三是专业人才缺乏。

  数位业内人士称,向一些大的基金会申请资金,需要法人身份,而初创型公益创业组织很少有去注册法人的。公益创业是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要做得专业,必须接入大量的社会资源。现状往往是,一方面对项目有需求,有关责任部门也有资金,但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做;另一方面有好的项目,却苦于没有好的平台,知晓率不高,自然公信力也差些,能寻找到资源的机会就少了。眼下,宁波也在尝试建立平台,一头对接项目,另一头连接各类资源,比如公益创业论坛、海曙区的公益创业平台还有宁波市民政部门开展的三百创投等。期待这些平台能做得再大些,能把资源延伸到小的公益创业组织上。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对公益创业组织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和硬件设施支持,系统帮扶跟进指导,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比如,由文明办、民政、教育、团委等多部门搭建一个交流与孵化的平台,使创意和各类资源时常碰撞,由各领域专业人士一路扶持,支撑一个个公益创业项目持续成长。

  此外,有研究表明,教育对公益创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创业群体的教育程度与公益创业发生率之间呈现较为复杂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从国外公益事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教育是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业内人士建议,公益创业人才培养应从高校入手,系统地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例如益立方公益学院开设了宁波首个30人的公益创业班,以此为载体专业化地开展系统教育,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和责任感,在立足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了他们的公益创新和创业能力。业内人士认为,这与高校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创新人才理念高度吻合。

  有识之士建议,高校应将创业教育纳入正规的课程教育体系中,发展分层次的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储备,同时注重对大学生企业商业运营能力的培养。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公益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建好公益创业教学体系,湖南大学编写了《公益创业学概论》等系列相关教材,开设了公益创业教育系列必修课及选修课等,进行公益创业教学改革研究。同时,学校还邀请了创业投资家、成功企业家、公益慈善家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担任学校公益创业导师,为大学生讲授公益创业课程。

  宁波的一些高校也纷纷开出一系列公益创业课程。比如,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开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公益创业实务选修课,以及面向公益创业班学生的20个学分课程,包括理论课程,还有社区调研、公益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实践、创业论坛和社会企业参观等内容,在商学院还开展普及性的公益认证试点。

  社会服务和管理体制的创新,离不开公益创业的不断深化,也需要社会各类资源和需求的互动。“公益创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帮助其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需要社会、公众、高校的参与,也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结束采访时,数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相关链接

  业界建议:公益创业越精准越好

  一个健康良性的社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者协调发展。做好公益创业,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市场调研,选择方向越精准越好。

  具体来说要搞清楚三方面问题:这个公益组织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服务对象是哪类群体,怎样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能产生成果的地方去。

  每一项公益创业都需要有充分的市场调研。通常社会问题非常复杂,一个公益创业组织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市场调研来切中其自身能解决的社会问题,提出有创新解决性的方案。同时还需正确界定主要客户和服务对象,知晓他们的根本需求,才能做到真正服务到位。此外,还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持续性,这样才能使社会组织获得持续成长。

  眼下高校大学生的公益创业应走出校园,与社区建立广泛联系,走进社区、企业、海岛等去发现真正的社会需求。

  与商业创业一样,公益创业也是有风险的,一定要量力而行,从小事、实事做起,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其实很多成功的公益创业都是从一些社会有需求但并不起眼的小项目开始的。

  据了解,公益创业组织员工的收入并不高。这需要从业人员不忘初心。同时,公益创业需要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蒋炜宁黄蓓蓉整理)

标签: 公益;创业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