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医生”范晓东为居民看病。
浙江在线1月21日讯 从2011年至今,每周一到周六,华灯初上时,在慈溪虞波花园小区的爱心服务站里,总有这么一群“居民医生”在百忙中抽空到岗,为大家提供医疗咨询、解疑释惑……
晚上6点半,寒冬的雨丝逐渐密集。慈溪虞波花园小区南园的爱心服务站里灯火通明,包括小区业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及医生志愿者在内的六七位小区居民,早已把这个不过20平方米的服务站打扫得窗明几净,跟往常一样等着为前来求助的居民提供服务。
服务站墙上挂着的两面锦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其中一面是小区居民对这群五年如一日送爱心的志愿者的感恩;另一面则是横河镇大山村村民戚女士一家对其中一位“居民医生”范晓东的感谢。
他们都有双重身份
之所以称这群医生志愿者为“居民医生”,是因为他们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虞波花园小区的普通居民,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是慈溪当地公立医院里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多个科室的专业医务人员,其中包括原院长、主任、副主任医师。
“我们小区与慈溪人民医院一街之隔,我曾初步统计了下,小区里的医务人员达到50多位。于是当初成立爱心服务站时,我就希望利用这一资源为邻里们提供一些志愿服务。”已当了10多年虞波花园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的蔡企胜这样告诉记者。没想到这一提议一呼百应,不但居民拍手称好,医生业主们也纷纷表示愿意无偿奉献自己的一技之长。 于是,在2011年10月,虞波花园爱心服务站正式成立。此后每周的周一至周六晚上,这群“居民医生”风雨无阻地出现在这个服务站,为居民提供细心周到的志愿服务。 “刚开始来这里咨询和求助的都是小区居民,后来名气越来越大,周边的许多市民也纷纷慕名而来。”蔡企胜说,爱心服务站成立5年多来,登记在册的志愿服务已逾1.2万人次。服务站的专家也从刚开始的8人增加到现在的15人,而且服务内容也从医疗、法律扩大到了工商、税务等。
爱心从服务站延伸
自从爱心服务站成立之后,“居民医生”为大家提供的服务不断地延伸。除了站里每晚1个半小时的咨询服务时间,其他时候只要居民求助,“居民医生”也都全力以赴,能帮则帮。 小区里一对年近九旬的夫妇,因为身患多重疾病,总担心会突然离世,心理压力很大。“居民医生”林晓雷得知情况后,多次指导他们如何在家正确按时用药,并在心理上加以疏导。一段时间后,两位老人身体情况明显好转,心情也放松下来。 两年前的一个深夜,普外科医生范晓东接到居民老叶的电话:“我肚皮痛煞了,怎么办啊?”范晓东听他把病情描述清楚后分析是阑尾炎发作,让老叶赶紧到医院动手术,同时他在医院做好术前准备等老叶。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范晓东一直为老叶忙到了早晨6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几位心慌胆怯、晚上无法入眠想轻生的病人,得到“居民医生”的建议治疗后,解决了失眠之苦,恢复了正常生活;不少患有高血压的老年居民,得到“居民医生”的指导后,有效控制了血压;一位晚期乳腺癌病人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经过“居民医生”的治疗建议,减轻了痛苦……
子承父业爱心延续
在这群无私奉献爱心的居民医生中,还有一对“居民医生”父子,接力奉献爱心,在居民中传为佳话。他们就是范晓东医生和他已经过世的父亲。范晓东医生的父亲是慈溪人民医院的老院长。 “3年前,范院长过世,我去参加他的告别式,范晓东医生主动请缨,接过父亲的爱心接力棒。我当时并没有一口答应,因为我知道他特别忙,生怕他家里人不愿意。”蔡企胜告诉记者,业委会对“居民医生”的选择有个特殊的标准,仅医生本人同意没用,必须家里人也同意。“毕竟大家都知道医务工作者平时工作就很忙,能陪家人的时间不多,如果因为他们要提供志愿服务,而导致家庭不和谐,那就有违我们邻里和谐、家庭和睦的初衷了。”
不过,蔡企胜的担心马上就被打消了。范晓东的爱人、母亲都全力支持他成为一名“居民医生”。范晓东说,父亲生前得到很多居民的关心,他现在“子承父业”,既是为了完成父亲未了的事,也是想回报这里的居民。 更让人感动的是,范晓东的母亲郑秀婉,这位八旬老人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跟儿子一起并肩为大家提供服务。虽然她不是医生,但已是服务站内一名优秀的“后勤”: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等,每晚都在这里忙得不亦乐乎。 虞波花园小区里的这群“居民医生”,五年如一日地为小区居民以及慕名而来的其他市民提供志愿服务的无私精神,如今已经成为虞波社区、浒山街道乃至整个慈溪文明志愿者的一张靓丽名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