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波一母亲特地学会用微信 没想到女儿把她屏蔽了
2017年02月09日 10:34:17 来源: 中国宁波网 记者 王颖

  “好不容易学会用智能手机,春节加了女儿的微信,没想到,她把我给屏蔽了,想想也挺难受的。”昨天,家住西门街道的刘阿姨向记者吐槽。女儿的朋友圈,连做美甲的小妹都能看,却把亲妈屏蔽了。

  记者昨天也做了个小调查,发现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完全开放的子女不到5成。

  故事

  “以为手机坏了,没想到女儿把我屏蔽了!”

  刘阿姨是记者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认识的。

  西门街道举办了4期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期期爆满,刘阿姨是其中一个学员。和很多街坊一样,她来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跟上时代,二是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

  春节,刘阿姨兴致勃勃地拿出新买的智能手机说要和女儿“扫一扫”。女儿女婿都觉得刘阿姨挺时髦,爽快地互相加了微信,大家庭里还建了个家庭群。

  “加了女儿微信那天晚上,我很晚才睡,一条条看她的朋友圈,很过瘾。”刘阿姨说,女儿在上海工作、成家后,和父母聚少离多。好在朋友圈内容挺多,每天都有几条,一条条看下来,跟自己陪着女儿过日子一样。

  正月初五,女儿离开家了,刘阿姨安慰自己,有了朋友圈,还是可以了解她的生活。“我知道她上班第一天老板给发了300元红包,替她高兴,留言让她好好工作;她又去买了两支口红,我就留言说不要浪费,还有100多万元房贷要还;她昨天说去看电影,我跟她说要多在家陪孩子,不能把孩子扔给保姆……”刘阿姨每天都刷几次女儿的朋友圈,点个赞、留个言。

  可是,2月7日一早,刘阿姨吃过早饭优哉游哉刷女儿朋友圈,发现“看不了”。

  一开始,她还想“会不会是手机坏了”,但点开朋友圈其他人的头像,内容都还是可以看到的。

  她挨到中午吃饭时间,给女儿打去电话,询问是什么原因。

  女儿倒也爽快承认:“我把你给屏蔽了。我们以后还是打电话吧。”

  刘阿姨说,虽然经过老伴的协调,女儿又对自己开放了朋友圈,但是内容明显少了。“她的朋友圈做美甲的小妹都能看,送快递的也加,我这个做妈的怎么不给看?”

  培训班上负责教学的义工老师刘建英说,因为想亲近子女的生活,老人们最关心“微信朋友圈”的功能,经过培训,每个人也有了自己的账户,学会了基本的功能。这也是老人学智能手机的一个主要动力。平时,也有老人会被子女“拉黑”(即拉入黑名单)或者屏蔽,但一般不会在课堂上说出来。

  “朋友圈一发宠物狗,父母就让遗弃,烦不胜烦!”

  和刘阿姨的女儿一样,在宁波一事业单位上班的许小姐在加了父母微信一段时间后,把父母双双“拉黑”了。她无奈地用“烦不胜烦”形容朋友圈中的父母。

  许小姐父母在湖南,她独自在宁波生活,把单身小日子经营得有声有色,可父母却总在朋友圈打破她的“小确幸”。

  “我养了狗,真心爱狗。朋友圈里,也经常发狗的内容。可是,父母很反对,每次长篇留言说狗脏,让我遗弃。春节前,狗生病了,我心焦得不行,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其他朋友都安慰我,帮忙想办法。父母却留言说,本来就不该养狗,现在生病了,赶紧扔掉。”许小姐无奈地说,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朋友圈里说一句失眠,父母又说想太多,巴拉巴拉一通说教;发个新买的口红,又说浪费钱……”

  “最后我发现,朋友圈发啥都不对,他们还在用管孩子的思维管我。春节回家我就跟他们说,工作时间不能用微信,以后有事情还是电话、短信联系,就把他们‘拉黑’了。”

  做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苗苗”在加了父母微信一周后也“拉黑”了父母。“我朋友圈主要发自拍,下面都是点赞的。只有老爸留言:你这还是我女儿吗?脸怎么跟蛇精一样?这么冷穿短裙冷不冷?”

  调查

  朋友圈对父母完全开放的不到5成

  你加了父母的微信吗?

  昨天,记者也做了个小调查。

  48个调查对象年龄均不到40岁,45人加了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微信。加了父母微信的45人中,有6人已经“拉黑”父母。

  你的朋友圈对父母开放吗?

  除“拉黑”父母的6人外,39人中,6人选择“不让父母看我的朋友圈”;18人称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完全开放,父母可以看到所有内容,也可以点赞、评论、互动;15人称朋友圈内容有分组管理,有些内容会对父母屏蔽。

  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的学员“蝶恋花”说:“我觉得99.9%的子女朋友圈内容不会对父母完全开放的。”

  学员“老张”说:“我的态度是子女不邀请,就不主动加。”

  朋友圈内容,为什么对父母屏蔽或者分组可见呢?

  梳理调查对象的意见,记者发现主要有这几点:首先是父母过度关心,给子女造成困扰,这也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浙江奥凌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张先生说:“像我们这样平时不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完全能理解父母想通过朋友圈了解子女生活的心情,可有时候,过度关心就成了困扰。去年夏天,儿子得了手足口病,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我妈看到后,夺命连环call地打电话给我、我老婆、我丈母娘,说要买机票来宁波。后来,又告诉了她的几个姐妹,几个姨妈每天几个电话来问,虽然出于关心,但也挺困扰,每天要不断在电话里重复孩子的情况。”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薛小姐说:“我单身。朋友圈里几乎发任何内容,我妈都会长篇说教,中心思想是让我去认识男朋友,早点嫁了早点生孩子。”

  其次,是怕父母担心。

  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分组管理的15人,基本都提到“父母可能担心或唠叨的内容,一般屏蔽”。

  特别是自己或子女生病、工作上碰到不如意、和伴侣有争执这三大类内容,大家几乎都选择“不让父母看到”。

  另外,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等不同,也是屏蔽父母的一个原因。

  在媒体工作的徐小姐说,父母长期“潜伏”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大家本来都没什么事。一天,自己发了张图片,感慨了下“闪瞎我的钛合金狗眼了”。这本来是句网络用语,表示震惊。“我爸看到后打来电话,噼里啪啦把我说了一顿,说好好的人眼,怎么变狗眼了,最后上升到我不自爱的高度。以后,凡是他们可能误读的,我都选择分组屏蔽。”

  专家

  “可以理解的正常现象”

  被屏蔽在子女的朋友圈之外,和刘阿姨一样,很多父母觉得失落,甚至上升到子女“不够孝顺”的程度。

  也有不少老人觉得正常。培训班的学员“芳草地”说:“实际上,说话是分对象、分场合、分话题的。这太正常了,父母也不用纠结。”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宁波人和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虞蓉蓉说,“微信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屏蔽或者进行分组管理,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现象,也是个普遍现象,我个人也是赞同这样做的。父母也完全不必失落。”

  她分析:从沟通的形式看,人际沟通中,知识背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年龄等因素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子女发的一条微信,父母因为年代差等关系,读取到的内容可能和子女想表达的并不一样,违背了沟通的初衷。从内容看,很多子女在发父母可能担心的内容时选择屏蔽,恰恰说明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也是很多子女的习惯。

  她说,每个人对自己的朋友圈定位不一样,有人的定位是职场形象管理,有人的定位是生活日常记录。有些定位,也的确不适合父母作为受众。而且,发布朋友圈的初衷,大多是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共鸣、支持、赞同,如果认为朋友圈中的父母会误会、发酵错误信息,那么屏蔽可能是更合适的做法。

  虞蓉蓉也建议,父母对子女的朋友圈不要过度热情,尤其是对已经成年的子女最好不要过多说教、指责,只作为一个了解子女日常生活、想法的渠道就够了。

  “对父母屏蔽朋友圈可以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千万别让朋友圈成为父母了解你的唯一渠道。”虞蓉蓉提醒,无论朋友圈是否屏蔽父母,都应该多一些渠道让父母来了解子女的日常。比如微信“拉黑”了父母,但可以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多带孩子回去看望老人。

  她也建议:如果父母发布一些原创内容,子女不妨点个赞,让父母知道,子女也很关心自己。从日常实践来看,很多老人在这方面更希望得到关注。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郑重地说,网络交流拓展了人际交流原本的时空限制,但网络交流不应该是全部途径。越是亲密关系,比如子女和父母间,越不能太依赖网络交流。隔空的一句问候,远不如面对面的关切让人温暖。每天在微信里祝福妈妈,都不如有空回家陪妈妈吃顿饭。陪伴在父母身边,有温度表情地面对面交流,对父母来说是不可缺的,也是最需要的。


标签: 微信;朋友圈;屏蔽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