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奉化布龙传承人的非遗传承之路
2017年02月14日 08:15:00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林 海 奉化记者站 严世君 通讯员 陈伟军

  图为陈行国在制作布龙。(林海 摄)

  浙江在线杭州2月14日讯(记者  林 海 奉化记者站 严世君 通讯员   陈伟军)“很多国外的客户在网上询问,我们家制作的布龙是不是纯手工制作的?”昨日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布龙”的代表性传承人陈行国在家里一边忙着制作布龙,一边对记者说。近几年,在女儿和儿子的帮助下,通过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他制作的布龙已经销往日、韩、英、美、土耳其、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陈行国努力探索奉化布龙的“非遗”传承之路。

  历史悠久

  作为宁波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奉化布龙在奉化区尚田镇条宅村有800多年的历史。56岁的陈行国是条宅村的农民,他十六七岁开始接触布龙。40年过去了,一辈子没离开布龙的陈行国不仅成了村里第五代布龙传承人,而且成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陈行国擅长的“条宅龙”以速度快、变化多见长,基本动作有盘、滚、游、翻、跳、戏等多个套路,舞姿变化多端。经几代人的挖掘整理形成了靠背龙、快游龙、擦身龙、摇船龙、躬背龙、圆跳龙、盘龙、跳龙等40多个动作。如今,舞龙的动作套路已发展到200多个。

  “国家体育比赛舞龙项目的许多规则是根据奉化布龙的形式和套路制定的。”奉化区体育教研员王基明介绍,“比如舞龙、跳龙等动作,还有对腹肌背肌要求很高的坐肩双杆荷花造型等,都源于我们奉化布龙的表演。”陈行国经常参加农运会、群众体育大赛等各级各类活动,获得奖状、荣誉无数,奉化布龙在业内声名鹊起,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大型活动中都有奉化布龙的身影。

  留住乡愁

  陈行国不仅舞龙舞得好,人送外号“全国第一龙头手”,而且他多年来一直坚持亲手制作布龙。“小时候在村里舞的是那种稻草扎成的龙,农村叫草龙,后来开始制作布龙,主要原材料就是奉化随处可见的竹子。”陈行国说。用来做布龙的竹子需要精心挑选,如果用竹子削成篾片扎成布龙,龙头的分量比较轻,只有1.5公斤,舞起来不太费力;如果是玻璃钢做的,那分量很重,舞起来就很吃力了。他说:“竹子分大、小年,只有小年产出的竹子才适合做布龙,不容易遭虫蛀。”

  在全国各地参加舞龙大赛时,别的队伍看到他们制作的布龙漂亮有神,舞起来眼花缭乱,就向他们打听这布龙的制作、舞龙技巧,后来干脆找他们定做布龙。一边制作布龙,一边教人舞龙,成了陈行国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在制作布龙之余,陈行国奔赴各地,教别人舞龙。去年,他还应邀作为外聘教师去上海商学院教大学生舞龙。“这些年教的人太多了,徒弟有上万人了。”陈行国说。

  后继有人

  近年来,当地政府成立了奉化布龙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发展布龙文化产业、打造龙舞传承基地”的新思路。市文改办将布龙文化产业列入文化产业扶持项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奉化布龙”传承问题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儿子陈亮亮现在是舞龙项目的国际级裁判员和国际级教练员,经常在外面教人舞龙,女儿陈晶晶在家里负责运营网店,与国内外的客户联系业务。他们已经成为我的左膀右臂了。”陈行国自豪地说。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奉化布龙的传承从娃娃抓起,尚田镇中心小学、奉化高级中学、奉化技工学校、尚田中学等学校成立了布龙传承基地。奉化高级中学从2002年开始,把布龙作为特色体育项目。目前全校有800多名学生参加了奉化布龙这门选修课的学习,有80多支舞龙队。

标签: 奉化;布龙;舞龙;竹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制作布龙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2142925173691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