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名校长回答家长问题。
边听讲座边讨论,宁波的家长们很投入。
边演讲边做实验的于基泰校长。
一位校长的视野决定学校的发展高度。自两年前,对话知名中学校长的系列公益讲座在上海举办后,引发了当地教育界和家长圈的热烈反响。宁波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如今在宁波这座高外向度的城市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伴随着不少的困惑。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吗?该怎样培养对孩子一生有益的素养?上周六由本报携手交大智立方教育集团共同在甬举办的首届沪甬名校长论坛,给甬城的家长给出了多维度的思考与见解。
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学生的核心素养怎样培育?五位沪甬名校长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并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共同探讨。
教育就是引导孩子长成他自己的样子
金卫东(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兼书记,上海市特级校长)
什么是核心素养?其内涵主要涵盖以下内容,分别是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信息通讯、技术素养、社会和文化技能、公民素养。而学校教育有两个要点,一是提高全体未来公民的文明素养,二是帮助社会培育精英苗子。而好的教育到底该是怎样?是不是没进一所好学校,孩子就没前途了?非也!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当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它是以能力和道德支撑起来的。好学校的要素分别是培养目标、课程支撑、师资队伍和管理保障。而培养目标实现靠什么?靠好的师资通过好的课程来实现。一所好学校最核心的指标就是看能否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提供多元的课程选择。
同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家长层面可关注的,首先是对孩子的教育唤起自尊、唤醒潜能、完善人格,其次是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内容、适当的方法。
面对核心素养,家校合育应有以下共同价值观:孩子的好学比学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重要;情商与智商并重。根据孩子的水平,然后形成一种最适合他发展的课程选择。
家长的理性教育选择很重要。评判成功不看起跑线,而看终点线。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下一代的竞争力》。它阐述了一个基本规律:美国顶级大学看中的不只是聪明的大脑,更重要的是整体健全的人,只有智商、情商、财商均健全的孩子,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需要再次提醒家长的是,家庭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和分数,更重要的是价值观,是满足孩子独特的个性化成长的需求。一位学生首先得是阳光少年,爱玩会玩,热爱生活;其次要爱学、乐学,喜欢课堂,是位勤奋少年;最后得善思好学、富有想象,是一位探索少年。因此建议家长,第一要关注习惯,这个像银行储蓄一样,时间越长利息越高,习惯养成得越长久,未来的发展会更好。第二关注能力,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我刚刚讲过的好学比学好更重要。第三,要关注亲情,希望家长尊重孩子,尊重成长的规律。
检验对孩子教育成功与否,在于看孩子能否独立适应社会的种种挑战。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融合东西教育培养核心素养
杨云生(宁波惠贞书院校长、党支部书记)
各个国家都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的目标。我们国家于2016年9月13日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核心素养的内涵,就像冰水一样,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相当于冰浮出水面。素养是通过后天的修习获得。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表现。
好的学校不在于它拥有大师,更在于它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大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就是文化基础中的两大素养,缺一不可。
融合东西教育,融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中国心脏,又要有核心视野。核心素养的培育当中,通过实践、创新,让学生懂得怎样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为补足实践类的课程,惠贞书院开展了学校好问题大赛,根据学生自己的观察、实践、思考提出来,再把一些好的问题做出课程,然后通过模型的制造,最后制作成实物,进行创意分享。这个过程落实核心素养能力创新。
要让孩子有责任担当。注重感恩是注重奉献、负责,态度积极。责任胜于能力,一个把眼前利益和得失看得很重的人,他一定是会失去更长远的人生利益和更大的人生成长。要让学生们有爱心,就得让学生多接触、了解社会,让学生多参与志愿者活动。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
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给学校、社会、家庭探索并实施未来教育提出了新使命。好教育是点亮而不是照亮,点亮是主动的,照亮是被动的。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找到自我成长的路径。让孩子成长为学习、生活的主体,呈现出主动发展的状态。对学生的灵魂来说,需要的不是塑造,而是丰富、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禀赋,我们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使真善美的一面显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调整学生的生命状态
于基泰(上海民办建平远翔学校校长,上海市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
作为一位工人出身、有着47年工龄和44年教龄的校长,于基泰认为,论坛把主题定为“素养和人生”,而把升学去掉,这是很恰当的。因为升学不一定能形成素养。于基泰跟宁波家长分享两个话题,一个是知识一定能产生力量吗,另一个是创造力从何而来。
吸烟有害健康,这人人皆知。为了强化这个认识,找包烟放在面前,可往往烟还是照抽不误。要是找来一只小白鼠,一点着烟,它马上死掉了。很多人见了这一幕就不抽烟了。要影响人的行为,特别是孩子的行为,不能只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而是要让孩子相信。所谓物理就是你身边物体存在或运动的原理,是可以从观察和实验这些实践中习得,而不是只有做题这一条途径。于基泰校长认为学校应该有传授知识的教室,学校更应该有让学生体验的场所。
创造力绝对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学生能考上清华北大,而老师不一定考得上。这里有先天禀赋的差异存在。是不是通过家教就能补上创造力?不是。很多时候课外班只是比同龄人抢先学而已。三流的老师有专业知识,二流的老师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一流的老师会调整学生的生命状态。
在论坛现场,于基泰校长做了一个回形针挂钩重物的实验,吊足了在场听众的好奇心。籍此,他强调老师的作用不是教会学生做题,而是让学生产生想去寻找为什么的欲望!
素养,从和谐的人文环境中来
施国柱(宁波慈溪阳光实验学校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
素养从和谐的人文环境中来。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家庭教育的生态决定孩子的成长。若是一家人都爱看书、写文章,孩子的成绩自然不会差。家庭教育最主要形式是言传身教,父母言行正确,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唯一要求是把书读好,其实不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你希望孩子长成什么样,你也要成为这样的人,因为孩子需要我们引领。学校同家庭环境同样重要。慈溪阳光实验学校非常注重环境整洁对教育的重要性,还要求教师与学生玩同样的活动。另外,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管理。因为孩子很多的核心素养是在自主意识唤醒后,得以发展起来。
此外,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很重要。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正能量的人与事。要结合实际分析原因,寻找改变现状的对策。同时,家长和老师要勇于带领孩子走进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他所在的学校成立了教育协作会,领导学校的44个家长委员会开展各项活动,由起初的家长陪伴孩子游历名胜古迹,到走访福利院、组织爱心义卖等。让孩子广泛地参与公益活动,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将他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激发。这些正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
素养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环境的共同作用,需要三方合力。
给孩子终身有用的教育
厉佳旭(宁波市镇海区立人中学校长,宁波市名校长,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学校除了分数之外,还能给学生什么?教育是为了谁?套用朱永新教授的话,教育是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素养。
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人好就一切都好。
怎么培养优良品质?首先要谈到的是课堂。第一,给学生终身有用的课程履历。学生在课堂里面接受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有必需的基础课程,也有适合个性特点的选修课程。第二,增强课堂的主体性和合作性。只有这两者被成功激发后,孩子才能真正从课堂中受益。第三,增强教学的生活性和教育性。打通课堂内、课堂外的连接,把学生引向社会,开设一系列社会性、生活性的课程。
其次是给学生终身有用的实践体验。自主化管理在立人中学推广,不仅让学生管理班级,还把全校的卫生、绿化分包给学生来做。同时要让这些教育活动体验充满仪式感。比如,学校里果子成熟时,在每次的采摘和品尝中引入教育。同时,常态化的自主反思体验也很重要。每天反思,每周小结很重要。
最后要给学生终身有用的文化浸润。一所学校的文化好了,在校园里的师生自然也会很好。立人中学里面的一些景观都寓有深意,让学生串成旅游线路图,还让学生客串导游前来竞聘解说,在潜移默化中,把这种文化浸润到学生心田里。学校里有高压线,设计成一堵很森严的高墙,表面看是安全教育,更深层次是法治道德教育。
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或许当大家对分数背后的东西关注更多,对分数以外的东西关心更多的时候,我们就离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更近了。
在全面培养孩子综合素养上,5位沪甬名校校长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但都殊途同归。论坛引发了与会家长朋友们的不断思考——如何提升孩子的素养,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更好地帮助孩子择校、升学,进而影响他们的职业乃至他们的人生规划。
一句话解析素养与人生
施国柱:素养是来自于平淡生活当中一种习惯的积累,有了好的素养以后就会有美好的人生。
杨云生:素养应该是通过后天可以取得的,良好的素养应该说是每一个个体在学习、工作、生活当中一辈子不断去思考,并不断要去提升的,伴随终身的话题。
金卫东:这个命题本身包含了一个内涵,已经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要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必须铸就自己的素养,所以要成功先素养!
于基泰:可能这个问题太大了一点,我还是就我本人来说,我今年64岁,应该说人生走得差不多了,我最关心什么素养?当然是身体了,素养跟我的人生有什么关系呢?我告诉大伙,到今天为止,373天里,我步行了2980公里,坚持下去,何愁素养不会丰富你的人生。
厉佳旭:素养的高度就是人生的高度,素养来自人生的积淀。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