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抢搭“国字号”快车 甬沪上演“双城记”
2017年06月20日 15:08:29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徐展新 通讯员 史克清 甘金明

  全球最大船停泊宁波舟山港(新华社资料图片)

  郑勇 制图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是宁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载体,关系着“十三五”期间宁波经济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央企不仅是全国各行各业的“排头兵”,还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宁波毗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涉及的领域也和在沪央企的使命高度契合。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加速的大背景下,两座城市能否以在沪央企为媒介,通过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在宁波市经济合作局的指导和宁波市政府驻沪办、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历时1年的系统调研,上海市宁波商会专项课题组尝试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

  央企搭建合作桥梁

  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并非单纯的港口建设,而是服务多个国家战略,以港口为中心、港城融合、周边区域互动、全球港口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平台。而邻近宁波的上海是全国央企总部及下属企业、分支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在沪央企足以成为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

  据国务院国资委和上海市统计局统计,截至2015年末,在沪中央企业及以办事处或窗口公司形式设立的分支机构(简称“在沪央企”)共有3158家,资产总额为17.15万亿元。

  这些在沪央企分布于17个行业门类,占全部20个行业门类的85%。工业、建筑、交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等主要产业中,规模以上在沪央企的户数、人数仅占全市总量5%左右,但规模总量和效益税收均占全市总量20%以上,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显著。

  与“老大哥”上海相比,宁波的央企数量有限、规模较小,助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截至2015年末,在甬央企有54家,其中服务业18家,批发零售业14家,工业12家,房地产4家,建筑业6家,累计资产总额2.09万亿元。五大行业在甬央企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比例均低于10%。

  相比之下,近年来,在沪央企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助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如中国航油集团物流有限公司长三角基地的新一批建设项目于近日竣工;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与神华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新公司,为长江流域的航道疏浚提供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政府及全省11个地市政府与中石化、中石油、中国兵装、中国大唐、中交股份、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建、中国华电等央企的总部及在沪分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一批央地长三角发展投资合作项目。

  宁波将因此受益,逐步实现港口经济圈建设的初期目标,由“国际大港”向“国际强港”转变,打造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化的港口城市。

  依托本土优势产业“吸金”

  两座城市已经互相伸出了“橄榄枝”,宁波应当如何承接在沪央企投资,激发港口经济圈活力?上海市宁波商会专项课题组提出,引入在沪央企之前,宁波应当立足自身优势,将港口经济圈的重点发展领域打造成投资热土。

  港口是宁波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心,也是开展投资合作的“主力军”。大批在沪央企已瞄准这一优势产业,包括航运、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港口贸易和与港口业务有关的金融、船(货)代、报关、咨询、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以码头装卸业为中心,延伸发展船代、货代、仓储、运输等水上、陆上一体化的物流产业;以及为港口现代物流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功能的金融、保险、商贸、咨询、经纪、融资租赁等服务产业,如航运金融服务、航运国际贸易、港城信息服务、滨海旅游休闲等。

  制造业是宁波的另一块“金字招牌”。为有效承接在沪央企投资,宁波应依托港口优势,巩固“制造强市”地位,打造一批先进的临港实体产业集聚区,形成“3511”临港工业发展新格局。未来,宁波应集中精力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产业,提升绿色石化、清洁能源、汽车、时尚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做大科技服务、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金融服务、现代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互联网的“春风”已经吹入甬城,逐渐孕育出具备充足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已具备深厚的互联网产业基础,督促宁波提速追赶,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实施4G网络、公共场所WLAN、国际通信海光缆系统等一批基础设施升级工程;发展互联网经济,加快发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互动娱乐、网络视听、生活消费信息交互服务、交通资讯服务、健康信息服务等高成长性产业。

  在培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随着对在沪央企的吸引力不断提升,现有的在甬央企也将获得发展良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将助力央企打造成为宁波产业创新转型的新增长极,并为港口经济圈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奠定基础。

  未来,宁波应推动一批在甬央企项目及早建成竣工,促成一批意向或潜在的央企项目落户宁波,引进与港口经济圈高端制造与服务相关的中外合资合作项目,为宁波打造国际强港开辟全球资源配置利用的新空间。

  打造宁波特色央企招商服务链

  历届宁波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央企服务工作,着力将宁波打造成适合央企生长的沃土。目前,宁波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央企有54家。但在甬央企和在甬投资的其他央企依然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包括区域港口之间竞争加剧,跨区域合作存在“围墙”等。

  为此,两地政府将着手建立央企服务机制,形成市、区县(市)合力;完善央企沟通机制,实现多方位对接;创新央企招商机制,聚焦重大项目落地。按照央企的发展国际化、产业多元化、企业多层级规律,创新面向央企的招商引资机制,以重大项目落地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央企;深化高层互动的部市合作机制,争取国家部委支持。

  宁波的央企服务职能部门应当走在最前列,会同市政府、区县(市)、街镇及园区的相关部门厘清现有的各类政策,分清鼓励类政策、允许类政策以及限制类政策,查漏补缺,形成负面清单,最终送至央企,并确保落地,让在甬央企全面享受政策红利,向有意来甬投资合作的央企充分展示宁波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扶持,促使其尽快落地生根。

  为了保持央企的社会公信力,政府应给予央企与地方企业同等的待遇;将央企作为宁波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央企营造更加宽松的市场资源利用环境。此外,央地企业应加强合作、实现联动发展;民间社团组织也应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功能,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央企招商服务链。

  紧抓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取得长远发展。未来,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可用土地面积多,港口岸线长,人口吸纳能力强,宜商宜居环境优的宁波将积极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吸纳上海港口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央企的标杆作用,吸引和承载更多在沪央企的投资合作项目,使港口经济圈建设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系,绘制甬沪投资合作的宏伟蓝图。

标签: 港口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宁波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