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前天上午接到鄞州区红十字会电话的通知,到现在袁永国心还悬在半空,从去年年底得知自己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再到高配阶段,最终被通知9月份前往杭州正式抽取造血干细胞,他已经等了大半年了。
“前段时间我都不敢出远门,每天都时刻保持良好状态,就怕前功尽弃。”22日中午,袁永国这样对记者说道。
从初配到高配,经过漫长的等待
最终等来了配型成功的好消息
袁永国是东吴镇卫生院办公室主任,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办公室处理文件,中等身材,戴了一副黑色边框眼镜,略显文气的他说话间透露出一股子干练劲。
提起前一天早上接到的那通特殊电话,袁永国的高兴劲儿似乎还没有过去,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清楚造血干细胞的配对成功意味着将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尽管不清楚受捐者是谁,但袁永国并不在乎,“真的太幸运了,这个结果真的等了很久很久。”
也许是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换来的结果才显得尤为珍贵。
2011年5月8日,东吴镇动员群众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袁永国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检测合格后他正式成为中华骨髓库中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去年12月底,袁永国接到鄞州区红十字会的通知,他的造血干细胞血样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今年的1月2日,他再次抽取了血样,送到高分辨检测配型实验室进行HLA高分辨配型复合检测。
本以为马上就可以出结果了,可这一等就是半年。
“开始是很兴奋,因为自己有可能救助一名病人,从初配到高配,这种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心情也越来越紧张。”其间,袁永国多次打电话给鄞州区红十字会询问结果。6月27日,他终于等来了好消息,高配成功,符合移植条件及要求。
当天,袁永国就被安排至113医院进行采前体格检查。
因为随时可能被“召唤”
他只好取消了和女儿的青海游
到了这一步,距离捐献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了,鄞州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段时间不要出远门,随时保持可被联系上的状态。
袁永国的女儿今年14岁,这眼看到了暑假,原本他打算带着女儿去一趟青海游玩,可眼下自己随时可能被“召唤”,于是父女俩的青海行也就泡了汤。
为了补偿女儿,在上周他特地带女儿去了趟苏州玩了三天,“也就两个小时的车程,只能选比较近的地方,我想即便有急事也可以立即赶回。”
8月21日早上,他接到了鄞州区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他9月1日赶去杭州,为采集和移植做准备。
“家人很支持,因为我老婆是一名护士,也是医护工作者,到时她还会和我一起去杭州,全程陪同。”袁永国说话间洋溢出满满的幸福。
如今采集造血干细胞有了新方式
不再用骨髓采集
其实在此之前,袁永国为造血干细胞捐赠做足了功课,他查阅了许多的相关资料,他的手机微信里有一个名为“生命战士”的群,里面有243名成员,他告诉记者,所有的群友都是曾经成功捐赠过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群友们将自己的经历分享,这些对他来说都是一种鼓励。
“现在很多市民认为采集造血干细胞还是用骨髓采集的方式,其实不是这样的。”袁永国告诉记者现在大都采用外周血采集的方式,“平时人体内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含量少,9月1日我去了杭州以后,就要皮下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连续注射4天,到了第五天,也就是9月5日,当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密度达到了理想状态时就开始采集。”
袁永国说采集结束后需要留院观察一天。而整件事他没有跟家里老人提起过,“我就和他们说我要去杭州了,没细说,怕老人担心。”
对于袁永国要前往杭州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事,东吴卫生院副院长李锡宏表示袁永国是同事们学习的榜样,为了袁永国能更好地恢复身体,卫生院决定等到他出院后再安排一周的休息时间。
李锡宏介绍说袁永国一直热心公益事业,从1998年读书时候就开始献血,成家后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去献血,几年下来,光他一人累计献血总量已达6200毫升。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数量增长很快,“从2003年第一例,到2004年2例,前十年总共才100例。但近两年增长迅速,去年一年就有68例,目前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364例。”记者从中华骨髓库浙江省分库了解到,袁永国将会成为我省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第367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