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上看到童院士去世,我们村里人心里都难过得不得了!
他是我们村的骄傲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志鹏已经离世数天,但他的老家——江北区庄桥街道童家村的村民缅怀之情未减。
童家村家风家训馆两边墙壁上陈列着的人物都是童家村人的骄傲。显眼处陈列的就是童志鹏院士的生平介绍和相片。照片上,院士深邃的目光默默地凝望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童家村大部分村民都姓童。
童氏家族是慈溪(现慈城)的望族,传统上一直做药材生意。国内外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童涵春堂”国药号,就是由童家村的童在厚(字善长)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创办的,经过童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特别是在其曾孙童祥权(1842—1904)的经营下,使“童涵春堂”成为上海四大国药业之一。
村里尚有不少气派的清末民初老房子。它们,是这座村庄曾经繁华的最好见证。
董志鹏院士履历
1924年,童志鹏就诞生在这个以经营药材生意为主的富庶村庄里,并先后在星荫小学(现为海曙中心小学)、效实中学就读。
194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最热门的电子专业,4年后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深造。
1950年,获电机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婉拒了留美的高薪工作机会,决心回到祖国。为方便离境,童志鹏放弃了在美的全部家当,随身只携带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权威书籍和一些自己的学习笔记。
回国后,童志鹏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负责为抗美援朝战场设计我国第一台军用步话机样机。经过无数次实验、试制,童志鹏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比美军装备的无线电台更加轻便省电的新中国第一代军用电台,并迅速装备前线部队。
从1957年到1965年,童志鹏主持完成了新一代军用电台、航空专用电台、航空雷达、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设备等众多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生产。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1972年,童志鹏被派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按照中央要求,圆满完成了有关电子测控系统调试任务。
1974年,童志鹏担任卫星通信工程测控系统总体任务负责人,期间主持研制的测控系统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1997年,73岁的童志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他而言,这并不是功成名就的身退之时,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征程、新起点。
进入21世纪,童志鹏敏锐察觉到未来战争的新特点与技术发展趋势,率先确立和引导了平流层飞艇信息系统和信息栅格技术的重大研究方向。
游子在外,故乡永远是挣不脱的风筝线。虽然少小离家,但童志鹏院士难忘家乡,一直以来十分关心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常常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大概三、四年前,童志鹏院士回来过一次。”一位村民说,“当时他走到后兴屋(童家祖居的一间房屋),指着东边的一间房子说‘我住在这间’。”让村民记忆犹新的是,虽然童志鹏院士说的是普通话,但听得出,话里话外难抑激动之情。
除了童志鹏院士,这座村庄还走出了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童坦君。
据北京大学医学部网站介绍,童坦君院士致力于衰老分子机理——衰老相关基因及其调控和细胞生长调控的分子生物学两大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攻关课题等,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研究生38人、硕士研究生30人、进修生24人和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22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
(原标题《不服不行!江北的这个小村庄竟然走出了两位院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