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4讯(浙江在线记者 应磊 贺元凯 通讯员 陈光曙 俞莉)2017年12月28日下午3时,宁波市象山县莲花塘海水养殖基地的养殖户欧尚武从养殖塘舀了一勺水,进行例行的水质检测。他先用池水冲洗取样管两次,又重新取了一小管水,滴入几滴试剂。轻摇几下后,欧尚武戴上一副老花镜,拿着取样管与比色卡贴在一起仔细比对,自信地说:“看,这水相当清澈,没有变深,说明氨氮含量未超标。”
欧尚武养了20多年的梭子蟹,如今每天把检测水质当作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水质良好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他说道。在莲花塘,欧尚武有两个总面积46亩的海水养殖塘,以前主要养殖梭子蟹和基围虾,2014年开始增加养殖文蛤。
很难想像,这里的养殖塘几乎闻不到异味,而且水体清澈干净。“秘密就在于文蛤,它可是养殖塘治污大功臣。”一旁的象山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郑凯宏道破玄机,“整个池塘就是一个循环生态系统,梭子蟹和基围虾的排泄物成为文蛤的食物,水质提升了,梭子蟹和基围虾的产量也会提高。”
以前氨氮等严重超标的养殖尾水直排入海,容易造成海洋富营养化污染,也让很多养殖户吃了亏。现在依靠调整养殖结构,通过小小文蛤取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局面。
不过,如何确定梭子蟹、基围虾、文蛤三者的养殖比例,却是一门大学问。“比例不协调,不仅不能让养殖户增收,还可能污染水质,继续造成富营养化污染。”郑凯宏说,通过研究发现,用六分之一左右的养殖塘面积来养殖文蛤最为合适。2017年,养殖文蛤给欧尚武带来了3万多元净收入,加上卖梭子蟹和基围虾所得,46亩养殖塘全年利润有望达到20万元。
在养殖塘构建一个自我净化的生态系统,实现多营养级层次养殖的模式,这两年已推广到象山全县6.5万亩海水养殖塘。象山水产技术推广站向每一户示范户发放了水质检测用品,还专门组织集中培训。这几年,像欧尚武这样的养殖户已经形成了共识:不达标的养殖尾水绝不直排海洋。
欧尚武的养殖场紧邻入海闸门,他经常看到有不同的人会到这边提取水样。“2016年开始,我们委托第三方机构不定期检测,紧紧盯牢全县276个涉养入海闸门,目前还没有收到排放水质不合格的报告。”郑凯宏说。
海水养殖生态化,对大海、养殖户、消费者三方来说都是受益者。迈入新时代,象山在生态养殖方面有了更大的雄心——建设生态化养殖小区,把小区里的养殖户打造成生态链,上一区的养殖尾水作为下一区的养殖水源,循环利用,最终实现“零排放”。
一切只为东海可持续发展
应磊
行进在蜿蜒的东海海岸线,观望东海,内心泛起一条起伏不定的波浪线:对于海洋不计后果的索取应该成为历史,新时代如何规划与东海和谐共存的路径显得重要而迫切。
保护东海,需要做好制度设计,以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这种设计应该是多层次的,既要有实践层面的推进,更要有理论层面的总结,从微观入手,从宏观着眼,层层递进。
在象山,基层农技人员设计出了蟹、虾、贝共生的海水生态养殖模式,既减污又增收。像这样接地气的实践,不妨多一点。
而在理论探索方面,前不久,宁波大学成立了东海研究院,将围绕东海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浙江这个濒临东海的省份,一定会担负起保护东海的使命,也一定要走在前列。”东海研究院执行院长钭晓东对记者说。
东海怎么保护?这个作为浙江省级新型高校智库的研究院已有了思路。钭晓东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保护环境的视野从陆地转到更为广阔的海洋上来,进而查漏补缺,补齐东海保护领域的制度缺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