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学校学生学习鱼拓画。(沈孙晖王珏摄)
“耶罗好哇,阿拉哈,耶罗阿佐哩个,耶罗……”夜幕笼罩象山石浦东门渔村,民宿“海岛人家”传出一曲飘着“海腥味”的渔家“信天游”。国家级非遗项目“象山渔民号子”的传承人郑满江正带领几位村民,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引吭高歌。远处大海茫茫渔火闪烁,耳畔号子声声荡气回肠,令人仿佛看到渔民们那紧握大橹的粗糙双手和奋力与艰险抗争的坚毅目光……
铿锵有力的曲调,唱响渔村悠然岁月。千百年来,东门人耕海牧渔,与海共舞。兴旺的渔业经济,浓厚的渔家风情,沉淀下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活态”渔文化博物馆的东门渔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石浦-富岗如意信俗、渔民开洋谢洋节、象山渔民号子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渔村民间仍保留着“元宵十四夜”“五月十三祭关帝”“七月半放海灯”等渔俗文化活动。
城隍庙、天后宫、东门灯塔等古迹遍布全村;鱼灯、鱼拓、鱼骨画等民间工艺世代相传……2012年,中国渔文化艺术村落户东门渔村,将这些散落在岛礁港湾、屋后庭前、茶余饭后的文化“遗珠”采撷在一起,使之得以传承,生生不息。象山全县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将这里作为社会实践基地,在为期两天的学习中体味祖祖辈辈的精神家园。
近日,笔者在鱼拓画教室看到,一批来自象山新桥学校五年级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上色、附纸、拓印等过程。“太神奇了,案板上的鱼一眨眼‘游’进了宣纸里。”揭开纸头后,学生陈华锦拿着作品欢呼雀跃,“以前听长辈说鱼拓画是象山渔文化的宝贵遗产,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门技艺,真奇妙!”
“这些具有鲜明渔乡特色的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渔文化艺术村负责人丁建东介绍,全省乃至全国越来越多的学生、游客来到这里,亲手制作鱼灯、鱼骨画、鱼模等,感受渔文化的独特魅力。去年底,渔文化艺术村还迎来了6组中德结对交流生。历经民俗文化“洗礼”后,德国学生纷纷表示喜欢上了象山渔文化,希望有机会再来体验。
近年来,围绕“赏潮连两岸,咏敬海渔歌,品水清鱼鲜,访山海遗城”的总体形象定位,东门渔村打响“渔家风情”特色品牌,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步伐。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渔民自发祭拜关公,同时在海边举办“千人宴”。百桌共举杯,千人享盛筵,鱼丸、鱼滋面等渔家特色小吃备受游客追捧。
“到渔村,除了美食,你最想看什么?”杭州游客杨惠英脱口而出:“渔文化。”今年“元宵十四夜”,杨惠英穿梭在黄鱼灯、鳌鱼灯、螃蟹灯等组成的鱼灯“海洋”中,不停用手机录下小视频:“往常花灯看得多了,这么多样式的鱼灯还是头一回见。”
凭借渔村独特的风情、浓厚的渔文化,2017年11月,东门渔村获评全国“最美渔村”。这块“金字招牌”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更为东门渔村注入了人气与活力。目前,东门渔村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
文化,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东门人欣然接受渔村的吐故纳新,也致力于追寻老底子的味道。老街古建筑修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治……目前,东门渔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我们在原有建筑风格上进行改造,修旧如旧,并持续加快古村非遗展示平台建设。”村党支部副书记奚文魁介绍,“葛家”“麦家”“任家”等10处清朝古建筑修缮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村里计划在‘葛家’设置渔村发展史陈列馆,在‘丁家’开设渔文化技艺展示馆,每幢古建筑保留一户人家作为管理员、讲解员,让‘活态’渔文化博物馆更加名副其实。”
村内,清朝老街的一砖一瓦记录了昔日繁华景象;临港,一幢幢品质民居又不失现代风情。这幅美好的景象绘制成画,印在了东门渔村整体规划的封面,刻入了人们对渔村振兴的无尽想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