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上接天线 下接地气 慈溪傅家路:“干”字立村天地宽
2018年04月10日 09:13:38 来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记者 黄合 陈章升 通讯员 洪城杰

  宁波日报4月10日讯(记者 黄合 陈章升 通讯员 洪城杰)“‘干’这个字,上面一横是上级的部署要求,下面一横是结合农村实际,连接两横的那一竖,就是苦干、实干加巧干。”春暖花开,站在百花丛中的慈溪市崇寿镇傅家路村党委书记陈沸沸,笑得有点腼腆。

  他是傅家路村蝶变故事的书写者——没有山水资源,没有交通优势,没有文化底蕴,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的村庄,在党组织强有力的带领下,一跃成为慈溪市乡村建设的后起之秀,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就是傅家路村成功逆袭的“干字诀”。

  “上接天线”——实干,九个干部一条心

  2006年,47岁的陈沸沸走马上任,成了傅家路村新一任党组织书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村人,陈沸沸怀着一股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想,现实却浇下了一盆冷水。

  那时,傅家路刚刚完成4个自然村的合并。小村观念、大姓家族、外来人口……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都是制约村庄发展的一连串难题。戴着贫困村的帽子,租着别人的房子,过着借债的日子,整个村子就像“一盘散沙”。

  “并村不并心”,根子在班子。

  那一年,陈沸沸拾起了民主生活会制度,在班子内部持之以恒推行“三会一课”,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书记要公心、班子无私心、党员无派心、全村一条心”——这20字的箴言,他一直挂在嘴边,言传身教。

  无论是道路硬化拓宽、河流疏浚美化等建设项目,还是低保大病救助、居家养老服务等民生实事,村党委班子都站在全村的视角通盘考虑,村至上,民为大,公在先,做到“一碗水端平”。

  “好的村干部,一要吃透上面的政策,二要吃透下面的民心。”傅家路是“资源小村”“经济弱村”,陈沸沸就带领班子将“上接天线”作为村庄转型的第一步——利用创建求发展,利用政策筹资金,利用项目改面貌。

  短短几年,傅家路村利用政策盘活复垦土地,获得资金120万元;得到上级各类补助上百万元,建起了2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2300平方米标准厂房,硬化道路4.8万平方米。戴了10年的“贫困村”帽子终于摘掉了。

  “人熟、地熟、政策熟,沸沸书记将村里一草一木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每天7点不到就在各个项目施工现场考察。在他的带领下,‘圆桌夜谈’、‘先锋户联’、党员积分制管理……一项项具体举措在傅家路村落地生根。9个班子成员一条心,特别有战斗力。”崇寿镇党政办主任杜青卿说。

  去年,六塘江北岸需要拓宽主干道。在寸土寸金的宅基地上“动土”,谈何容易。不过,在村党委的充分动员下,党员沈先生带头让出了自家1亩多宅基地,让这个搁置已久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如今,一条7米宽、1000多米长的大道穿村而过,贯通东西。

  “上接天线”,融入的是中心工作,带来的是良性循环。

  去年,傅家路村被评为慈溪美丽乡村精品村,将获得市镇两级1200余万元的建设补助资金,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注入了底气。“老实说,在慈溪那么多村庄中,傅家路不算资源条件特别好的。但我们就是看中了这个班子,相信会为老百姓干成事,做好事。”慈溪市委农办负责人说。

  “下接地气”——巧干,万人村庄一家亲

  10年前,随着一路向东的打工潮,苗族小伙吴通文来到傅家路村寻求致富的机会。

  本村人口5000多,外来人员4600多,来自18个民族。不同利益引发的口角,新老市民产生的纠纷,不同习惯带来的矛盾……这些,吴通文都看在眼里。“万人村”三个字的背后,是社会治理的高难度。

  事情在2013年发生了改变。那一年,傅家路村党委决定,探索“党建+文化”模式,下大力气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以文化为纽带,打造全村人的“众家祠堂”。

  古香古色的雕栏画柱,村史和村容村貌介绍,旧家具、旧瓷器、书画、农具、器皿……原本空荡荡的场馆里,填满了家的味道。

  “这300多件老物品,全都是党员带头、村民自愿捐过来的,我们一一标注了捐赠人的姓名。”陈沸沸说,开馆当天,外来媳妇方芳娟专门赶回上虞娘家,来回几十公里运来制作豆腐的工具,让人感动。

  “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也应该刷一刷‘存在感’。”作为新傅家路人的代表,吴通文特意将苗族的传统服饰从老家带来,放在二楼的民族馆进行展出。

  “村在上,民为大,公在先,家是根。万人村,民族多,心相融,一家亲……”在文化礼堂,村规民约“三字经”挂在最显眼的位置。200余字,通俗易懂,每一句,每一字,都经过村党委班子反复斟酌。

  “下接地气”,聚焦的是村里实际情况,形成的是村庄治理的共识。

  成立和谐促进会,发挥党员干部、致富能人、宗教人士、外来人口、矫正人员等五类人的作用;召开村户主代表大会,邀请每家每户参加,确保2200多户没人坐在“旁观席”;拿出30多亩地建文化设施,戏台、广场、小公园,让村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据统计,过去10年间,傅家路村征地1200多亩,拆迁2万多平方米,至今无一起群访事件。在全村上下齐心协力下,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也从基本为零增加到228万元。

  夜幕降临,文化礼堂前的农民广场和文化公园开始人声鼎沸。唱红歌、打太极、打篮球、练扇子舞……在这里,不分姓氏,不分籍贯,不分民族,每个人脸上挂着身为傅家路人的幸福笑容。


标签: 村庄;班子;党委班子;贫困村;党委书记;党员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