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宁波数万教师迎来职称制度破冰式改革
2018年06月15日 08:28:22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蒋炜宁 周琼

教师职称评审改革引导“园丁”们在教书育人上多下功夫。(市教育局 供图)

  一叶绿而知天下春。近日,我市中小学和技工院校教师率先迎来职称评聘的变革。市人力社保局和教育局联合发文,今年起,中小学和技工院校教师系列的中初级职称,将由学校“当家作主”!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在积累相关经验后,教师高级职称评审权也将下放到学校。

  这意味着,和以往过于强调论文、课题和学历不同,职称这根“指挥棒”将引导教师在能教书、教好书上下功夫,让基层的优秀教师有更多机会脱颖而出。

  同时,记者从市人社部门获悉,中小学教师中初级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是我市全面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起点,随后,卫生和工程等领域的职称改革也将陆续启动,与当下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崭新人才评价体系,将惠及我市上百万专业技术人员。

  先行先试的地方样板

  现行的职称制度,自1986年开始施行,集人才评价、使用和待遇于一体,关系着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晋升、待遇福利和业界声望,多年来在科学评价人才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职称评审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已无法对现有人才进行精准评价。

  一项对20多万名一线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68%的教师认为职称评聘不能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40%的教师认为从事一线教学的普通教师群体评职称最难。针对这一问题,作为职称评定“大户”的教育系统率先展开了职称“破冰”的探索。2009年起,国务院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推行分类改革,并于2015年推广至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合一,打破中小学之间的职称壁垒,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体系,打破成长“天花板”,在中小学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

  作为全国第二轮教师职称改革扩大试点城市之一,2012年,我市的人社和教育部门启动了相应的改革,并成为全省推行这项工作的地方样板。2013年,在我省评出的首批32名相当于大学教授的正高级教师中,宁波占了16位之多!

  在评审中,我市以“师德+实绩”作为职称评审的“标尺”,使评审更接地气。在教师职称评审业绩评分参考项目中,除了常见的专业资历、课时量、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之外,还涉及教学比赛获奖、指导学生获奖、指导青年教师等情况,甚至还包括支教和在农村任教的经历。市教育局人事处相关负责人说,近年的教师职称评审中,论文考核比重逐步下降,代表作则越来越多样化,有教例评析、案例分析、教学小课题研究、教后记、教学心得、教案设计等。相对来说,评审中也更看重教师们联系教学实际的文章。针对不同类型和学段的教师,职称的“尺子”需要兼顾“共性+个性”。为此,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联手建立起以同行专家评议为基础的评价机制。据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师有不同的同行评价方式。比如普高教师偏重考察学科能力,评价方式多样,包括说课讲课、面试答辩和专家评议。而中职专业课教师全部需要进行技能测试:烹饪专业教师根据要求做一桌美味佳肴,机械专业教师得进车间做零件,服装专业教师从设计、打样、裁剪到缝制成衣得样样精通。来参加现场评审的,均是该行业的专家。此外,不同学段教师还需要对应不同的考核办法,在这一过程中,行政部门绝不参与职称评审,话语权全部交由一线专家。

  4年前评上一级教师的北仑职高服装专业教师储晶晶说,当年免去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测试,直接测试技能——绘制服装效果图,感觉这样的评审减轻了负担,更贴近教学实际。

  宁波的先行先试,为两年前全省推行的教师职称评审改革作出了“样板”,初步建立起教师队伍中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也体现了职称评审的择优性。

  人才跟岗位联系更紧密

  基于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宁波此前的实践探索,近日这份由市人社局和市教育局联合发布的文件,对于中小学教师中初级职称的评审权,更是一步到位下放到学校。

  这意味着,市教育局主管的中小学教师系列中初级职称(含一级教师、中专讲师、实验师、助理研究员及相应专业系列初级职称),市人力社保局主管的技工学校教师系列讲师、实习指导教师及相应专业系列初级职称,此后均由学校“说了算”。试点学校内其他系列专业技术人员中初级职称,则在空缺岗位内由学校按原渠道直接向有关评委会择优推荐评审。

  宁波市人社局专技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职称评审自主权下放到学校后,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更加灵活地设置评审条件,评出来的人才也跟岗位联系更紧密。“下放评审权,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评审权放不放、放多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评和聘的结合,从根本上改变职称评审制度与岗位管理、考核聘用等制度脱节的现状。通过评聘合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终身制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说。

  据介绍,此前在我省高校教师序列的职称聘任中,很多高校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办法。比如宁波大学,此前就已开始实行分级聘岗原则,部分岗位由学校制定规则组织聘任,部分岗位的聘任条件由各学院在学校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并组织聘任,对每一个岗位都设定明确的聘期考核任务。聘期内,教师没有达到相应岗位的考核要求,在下一轮竞聘上岗时,只能竞聘同级或低一级岗位,不能竞聘更高级岗位,推动岗位能上能下。“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改革推行后,作为用人单位的学校,在制度上也将得到这样的保障。”人社部门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正是基于这样的制度设计初衷,评聘结合的评审权下放,对评审的公平和公正提出了更高要求。通知中明确,试点学校的职称评聘委员会,人数一般不得少于9人,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由学校领导、学术委员会成员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教师代表等组成,并适当邀请校外专家参加。评聘委员会下设若干学科评议组,由同行专家组成,一般不少于5人,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对于组建学科评议组确有困难的,经学校同意可委托学科力量强的学校进行评议。这种“问东家、问行家、问大家”的评审方法,将尽可能保障职称评审这把“尺子”的准确性。

  记者了解到,作为职称改革“第一步”的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试点,涉及市直属学校29所。政策一旦全面推行,仅在全市公办学校中,就将涉及中小学教师近2万人,而后期高级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更是和全市1084所中小学的近8万名教师息息相关。

  自主权与责任成正比

  对于职称评审权“下放”这件事,宁波技师学院副校长钟亚萍将其形容为“甜蜜的烦恼”。她坦言,权力的下放也是责任的下放,原来职称统一评定,评不评得上,是市里的事,学校不需要担责任;下放以后,学校的自主权增大了,压力和责任则更大,评审的标准肯定也会更为严格。作为技工院校,在当好教师职称评审的“管家”时,他们将针对教育教学的实效,采取更为客观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比如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教科研能力,包括教师自己是不是这一行业的专业领头人等。但是她也认为,评审权的下放势必给校内学科的差异化管理提供更大便利。

  宁波中学人事干部裴峰是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的坚定支持者,他告诉记者,一开始,职称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问题,但现在,职称更应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来看待。不同学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及教师队伍建设需求来设定职称评审“特定的尺子”,让评审的维度与尺度更具有多样性。尽管从操作层面看,学校的压力会比较大,但教师的能力、水平、态度和业绩,其所在学校最为清楚,只要在职称评审中把好一杆秤,公平公正地去做,肯定能做好。

  采访中,业界人士一致认为,随着职称评审越来越接地气,评审权逐步下放,必将形成竞争择优、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未来,我们有望见到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技人才队伍。

  中小学教师中初级职称学校“说了算”

  我市专技人员职称以后将“能上能下”

  中小学教师的中初级职称评审权将交给学校,全市数万名教师将迎来职称制度的破冰式改革。昨日,市人社局和市教育局联合发布的这份文件,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本次职称评审试点包括市教育局直属公办学校、宁波技师学院、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和宁波交通技工学校。通知同时规定,各区县(市)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试点范围,但试点学校数量应不少于1家。“经过试点积累经验后,这项制度势必推广到全市所有中小学和技工院校,未来,高级职称的评审权,也将交给学校自己作主。”宁波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对于职称由学校“说了算”这件事,教育部门的有关负责人态度乐观,“毕竟,学校比谁都清楚教师的真实情况。职称评审权的下放,可以让学校将日常工作融入职称评审,更好地利用职称这个杠杆引导教师成长,带动学校发展。”

  记者从人力社保部门了解到,近期内,我市还将落实卫生、工程等多个领域的职称评审权下放事宜。

  “评审权下放到用人单位仅仅是个开端,更重要的是通过评和聘的结合,从根本上改变职称评审制度与岗位管理、考核聘用等制度脱节的现状。通过评聘合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终身制的问题,为‘能上能下’打好制度基础。”作为制度设计者之一、宁波市人社局专技处有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简而言之,“假如一位评上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聘期内没有达到相关考核要求,下一轮竞聘上岗时,就可能被聘到低一级岗位上。”

标签: 评审;职称;教师职称;教师;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师;岗位;学校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