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有些冷清有些红火 非遗传承遭遇冰火两重天
2018年07月24日 16:23:26 来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记者 边城雨

  中国宁波网讯(宁波晚报记者 边城雨)“缺乏新鲜血液恐怕是各项非遗传承的软肋,而探其源头,逃不过‘经济效益’和‘文化情怀’两只大手,也事关非遗传承教育机制的革新。非遗传承是一场‘经济’与‘文化’的博弈,现在我们亟需为两者搭建桥梁,让一些非遗项目重新活起来。”这是浙江传媒学院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在走访了宁波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后得出的结论。

  “很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危险,最好的办法是将其融入市场,这样才能让其继续流传。”昨天下午,该团队负责人任秋婷同学对记者说。

  只有融入市场才能发展

  任秋婷说,他们团队加上指导老师共有13人,主要对在鄞州区横溪镇的多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调查走访,先后走访了鄞州区非遗馆、大岙布龙基地、朱金漆木雕馆、水火流星传承人、彩灯扎制传承人、箍桶传承人、打镴传承人。

  在走访中,一些非遗传承人为后继无人担心。箍桶传承人陈宏义说:“现在没有学徒,有过一个学了两个月就走了,箍桶技艺没三年是学不下来的。”

  水火流星传承人章华通说:“现在跟我一起学习的都是和我年纪相当的,没有年轻人肯来。”

  大学生在对大岙布龙项目进行探究、传承人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大岙布龙和奉化布龙发展的不同脉络。两条“龙”都是宁波的骄傲,在二十世纪末曾一同赴京参加比赛,皆斩获荣誉奖项,奉化布龙在2006年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岙布龙面临做龙手艺失传的困境时,奉化布龙传承人陈行国的“陈氏神龙工艺制作坊”的手工布龙已经销往世界各地;在大岙布龙舞龙队面临队员不足时,奉化布龙舞龙队依靠参加比赛和商业演出,始终维持着10余人的规模。

  朱金漆木雕是国家级非遗,其国家级传承人陈盖洪在横溪水库旁自筹资金建设了“朱金漆木雕艺术馆”,馆后是“朱金漆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朱金漆木雕的生产已形成产业链。

  “因为适应了市场需要,有经济收益,我们招收学徒问题不大,年纪轻的20岁左右也有,老师傅也有。总体发展良性循环,赚到了钱,就可以投入到工艺的研发改造。”朱金漆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沙凝说。

  让非遗成为一门学科进校园

  大学生团队建议,加快非遗学科化,让每项非遗成为一门学科。

  任秋婷说,非遗一般是通过师徒授教、祖传技艺传授,这导致传授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导致每项非遗的理论知识较零散,通常以一句神秘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概括。实际上,每项非遗凭借其悠扬的历史传统、技艺沿革、手艺流程都足以成为一项系统的学科,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全方位地渗透入教育传承系统。

  大学生团队认为,非遗学科化可加快各地同类非遗的交流合作。每项同类非遗大多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是同一类技艺、工艺在各个地方的分支。如大岙布龙和奉化布龙,同样讲究舞动得快、滑、变化多。若让布龙成为一门学科,必定需要整合各地布龙的发展演变和技巧,在这过程中,可把各地布龙可共享的资源效益最大化,如技巧的互相借鉴、共同钻研。

  “非遗学科化还可进一步完善非遗教育传承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如朱金漆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甬江职高合作,设立了传统工艺专业,其中包含朱金漆木雕专业,为学生配备专业教师,暑寒假给重点培养人才提供机会到公司强化训练。每门非遗学科若能成为实操性强、专业性强的职业专科高校甚至本科院校的专业,能吸引更多年轻学子接触、学习非遗,把非遗当作自己的职业、事业去经营发展,这样非遗才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任秋婷说。


标签: 非遗;传承人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