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与大连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8月1日,宁波与浙江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
6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和宁波研究生院在梅山揭牌。
6月19日,宁波与大连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建设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6月8日,宁波与北京电影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北京电影学院宁波分院。
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宁波共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揭牌。
……
半年时间,一系列知名高校、大院大所相继签约落户,为宁波的人才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宁波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高水平研发机构和科研人才的支撑。”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说。
他在每次见证合作时都叮嘱双方团队,抓紧组建工作班子,制定实施方案,迅速把共识转化为行动,做大做强做好每一个合作项目,争取早出成果、早见实效。
宁波的“心病”
高水平大学、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这是宁波的一大“心病”,也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短板。
由于历史的原因,宁波高等教育规模层次仍处于同类城市较低水平,是长三角五个都市圈里唯一没有“985”、“211”高校的都市圈核心城市。
“只有引进高端平台,才能引进高端人才,才能有高端的创新。”对这个逻辑关系,宁波人心里明镜似的。
虽然,宁波的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校总数增加到16所,在校生15.6万人。
高校建设方面,宁波大学成功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稳居国内中外合作大学第一方阵,在甬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均处于省内外同类院校领先水平……虽然巨大,然而高等教育对宁波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仍显不足。
“大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大做强高等教育,是宁波当前与未来发展的‘牛鼻子’。不把高等教育发展好,宁波面临的将不只是暂时的发展‘瓶颈’,而是难以突破的‘天花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朱达一语道破。
“拼”出一片天
直面问题,更要对症下药。
今年初,宁波把“科技争投”作为“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重要“一争”,而人才又是“科技争投”的重要一环。主动出击,弥补高校、人才的短板。
“人才是战略资源、第一资源,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人才作支撑,就很难改变科技竞争、经济竞争格局中的跟跑地位。”郑栅洁说。
宁波提出,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人”引进工程,扎实推进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建设,加快提升宁波高等教育与科技研究的整体水平;全面升级现有人才计划、人才工程、人才平台,持续加大人才发展投入,进一步提升人才政策的竞争优势……
人才强市,创新驱动,“没有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可以置身事外”。
浙大宁波“五位一体”校区是宁波引进名校名院的重磅工程,为了推进校区早日落地、早出成果,市领导数次带队上门,主动找浙大沟通对接。
“就这一个项目,市领导批示指示了十几次,召开协商会、汇报会更是不知多少次了。”市教育局高教处负责人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锲而不舍,必有所成。正是凭着“敢想、敢做、敢当”的实干精神,让这些炙手可热的稀缺资源,纷纷落户宁波。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是中央大型科技集团,当象山县主要领导得知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浙江分院有意在宁波设点的消息后,一年半时间共赴北京7次、杭州10余次、座谈20多次。
主动作为,才会有所作为。目前,象山已与对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了OLED检测设备、金属粉沫、气凝胶等项目。
“必须拼啊!”市教育局高教处负责人感叹,“名校名院名所都是稀缺资源,全国各地都在抢,我们必须全力拼、全力引。”
高校扎堆落户
2018年春节前夕,一所著名大学的名字,刷爆了宁波人的朋友圈。
它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
2月12日,郑栅洁在宁波会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张杰院士,共同为中科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揭牌。该学院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牵头承办。预计到2025年,学院在学研究生规模将达2000人,教师规模达400人。
中科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的挂牌,似乎拉开了一场大戏的帷幕。接下来,好戏轮番登场——
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弗兰采维奇材料研究所等,一批“985”、“211”、“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扎堆在宁波启动建设研究院、研究生院。
(今年8月,双方签署深化市校合作、共建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的协议。)
作为重中之重的浙大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将新建浙大宁波研究院、浙大宁波工程师学院、浙大宁波国际合作学院,迁建浙大软件学院,转型提升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其中,浙大宁波研究院8月初揭牌,重点面向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引进高层次科研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学科群,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宁波相关产业发展。
“浙大宁波校区研究生培养规模将逐步发展到4000人,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的研究生规模将达到2000人,加上宁波大学等高校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在不远将来,宁波在校研究生培养规模将超万人。”宁波市教育局高教处负责人说。
一个个高端平台的搭建,一个个高端院校的落户,为人才强市,为创新宁波,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喷薄而出的强大支撑。
“高教平台、科创平台、企业研发平台,这些平台就是‘梧桐树’的枝干,只有枝干茁壮,才能引来四方凤凰。”宁波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好戏已经开场,高潮还会远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