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40年印迹|冯骥才:我的生命基因都来自这片土地
2018年09月25日 08:28:51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崔小明

  【人物】

  宁波籍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

  “宁波是我的故乡,江北是我的故土,我的生命基因都来自这片土地,我对这片土地始终怀着莫名的执着和情意。”这是冯骥才面对父老乡亲饱含深情说的一段话。作为当代文化名家,冯骥才将所有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文学创作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之中,对家乡的眷恋和呵护更加彰显了他的赤子情怀。

  作品记录时代变革

  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祖父和父亲出生于宁波慈城。冯骥才从小就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及各种球类活动。高中毕业后,他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正值青春年华,却赶上了“文革”,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他默默坚守着心中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后,文学创作迎来了复兴。1978年,冯骥才的第一部作品《义和拳》正式出版。在那个普通人月工资不到30元的年代,冯骥才领到了3300元的巨额稿费,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拿到稿费的中国作家之一。

  怀着对文学的使命和激情,上世纪80年代,冯骥才写了《神鞭》《三寸金莲》等一系列小说、随笔、散文。这些作品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别开生面,充满人间风致,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每一篇作品发表,都会收到成百上千封来信。

  不久前,冯骥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当时有的读者是流着泪给他写信,泪水打湿了信纸,他打开信封时发现信纸粘在一起,展开时有一种“沙沙”的声音,至今让他感动。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

  1991年,冯骥才创作的《乡魂》发表。在冯骥才的笔下,故乡宁波有一种伟大和神奇的力量,像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

  《乡魂》发表一年后,冯骥才踏上回乡省亲之路。而在家乡宁波的一次善举,开启了他近30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那天,冯骥才在月湖边被一个破旧的祠堂吸引。这个祠堂就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贺秘监祠,当时正准备给宁波市文联使用,但装修经费还没有着落。冯骥才将带到家乡办画展的几幅画卖掉,筹集了20万元用于贺秘监祠的修缮。冯骥才说,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我们要把历史的记忆保留下来,完整地交给下一代。

  1995年,记者专程赶赴天津采访他时,他问:“家乡现在怎么样了?”记者说:“宁波到处搞建设,像个大工地。”冯骥才紧张地问:“那些老房子呢?那些古建筑有没有保护好?”记者告诉他中山路上的咸通塔得到了保护,一些有价值的老房子也在规划中保护了起来。冯骥才满意地点点头。

  2001年,冯骥才开始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随即提出要对民间文化遗产等进行全方位梳理,并用文字、影像等方式进行记录和归档。经过两年筹备,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2004年3月,冯骥才在杭州出席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促进会。会议一结束,他就驱车来到慈城镇,考察了孔庙、冯(俞)宅、考棚、保善堂、县衙门等文化遗产点。

  2006年4月,“中国古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在浙江西塘举行。借这个机会,冯骥才又匆匆赶到慈城考察。看到抱珠楼得到完整保存,他非常高兴。当天下午,在前童古镇考察时,他说古村落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最后“箱底”,前童古镇绝不能过于注重旅游开发而冷落有效保护。

  在冯骥才的推动下,2016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鸣鹤)国际高峰论坛在慈溪举行。这次会议通过了《鸣鹤宣言》,确定了传统村落保护“科学保护、留住乡愁、以人为本”的三大原则。

  目前,国内有3000多个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宁波有近10个国家级名村。《宁波市历史名村、名镇保护条例》已经正式出台,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而冯骥才正是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最初倡议者。

  为家乡文化“站台”

  除了文化遗产保护,冯骥才也对家乡的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

  上世纪90年代初,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已拥有一批优秀演员,在全国名气却不大,急需通过一些平台扩大影响。怀着对家乡的深情,1996年6月,冯骥才拍卖了3幅国画,资助小百花越剧团赴天津演出。

  演出期间,冯骥才不仅亲自参加新闻发布会,陪同剧团去天津大港工地慰问演出,还发动当地媒体对小百花越剧团进行报道,使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在天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创造了“七上津门”演出的辉煌。

  1996年年底,市甬剧团带着自己创作的现代戏《罗科长下岗》晋京,参加全国现代戏调演。冯骥才得知后,又在百忙中从天津赶到北京观摩。演出结束,他悄然出现在舞台上,与演员们依依惜别。他说:“如果今夜演出令人难忘,请不要忘记,观众中还有宁波老乡是特地从天津赶来的,我为你们热烈鼓掌。”

  2009年11月,在冯骥才的推动下,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的第九届“山花奖”颁奖典礼在鄞州举行。2016年4月,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在慈城落成,冯骥才向博物馆捐赠了图书、书法、文房用品、音像制品300多件。

  今年冯骥才已经76岁了,但精神矍铄,走路仍风风火火,坚持到全国各地巡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有两年没回家乡的他,最近又在计划着下一次的归期。 

标签: 冯骥才;宁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村落;家乡;天津;中国民间...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