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山葳 绘
10月17日是重阳节,昨天,市反诈中心的一份统计显示,在5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最容易中招的是冒充亲友诈骗。
远方的“侄子”办事送红包
老年人健忘,再加上亲戚繁多,如果有亲戚登门造访,往往为了不伤和气,即便想不起来也会请进屋,很多骗子就抓住这个特点进行诈骗,家住镇海蛟川街道的史老太太就因此被骗走了2万元。
据老太太回忆,那天,她在家里突然接到一个自称“侄子”的电话,对方接起电话就喊自己姑姑,又说要从苏州到宁波来办事,明早就赶过来。老太太已是79岁高龄,自己侄子很多,根本分辨不出对方是自己的哪个侄子,以为应该是亲戚。
到了第二天,对方又打电话称这次是来政府部门办事,需要给领导送红包,但又以直接给现金,领导不会收等借口,希望老太太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打钱过去。等老太太第一次按其操作将自己的存款打至对方卡里后,对方又谎称自己生活费不够,问其借钱,称等这次办完事情就归还。
老太太从银行回来,同邻居和老伴讲起此事,老伴起了疑心。果不其然,等史老太太再次打电话过去,发现对方已关机,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损失了2万元。
新搬来的“邻居”借钱救急
近日,家住鄞州白鹤街道的王老太正在家里休息,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到,打开门一看,只见一名衣着得体,说话也很随和的妇女站在门口,“我是新搬来的邻居,家里刚搬了新家具,安装师傅忘记带工具了,想借一下螺丝刀。”
王老太有点犯嘀咕:“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难道是我记不清了?”那妇女见状反复强调:“都是邻居,相互帮个忙。”王老太打消疑虑,进屋取螺丝刀递给了她,对方说了声谢谢后转身离开。
过了十几分钟,又是一阵敲门声。还是刚才那个妇女,还上螺丝刀后对王老太说买家具的余钱要付清,自己身上没带钱,儿子还在来的路上,安装家具的师傅要赶去下一家安装,急得很。“能不能借我3500元,等我儿子来了就还您。”
看对方这么着急,王老太犹豫了一下,给了对方1000元,称自己身上也没有那么多钱。对方接过钱连连道谢,并信誓旦旦地说,等儿子到了马上就还钱。
一直到晚上,王老太也没见到这名妇女,感觉不对劲,赶紧到邻居家去打听,结果发现邻居家根本没有这么一个人,王老太知道自己上了当。
无独有偶。之后几天,又有一位老人陈阿姨到派出所报案,称自己被“邻居”借了200元钱,现在找不到人了。原来,陈阿姨去早市买菜,在路上遇到一个主动打招呼的中年女子。陈阿姨对这个人不太熟悉,就有些迟疑。该女子笑着说:“我是你的老邻居了,您不认识我了?”经她这么一说,张阿姨觉得对方真的有些面熟,就和她聊了起来。
聊着聊着,该女子对陈阿姨说:“我现在有点急事,还差200元钱,你那有吗?先借给我。”陈阿姨见老邻居张口了,不好意思推辞,没有多想,就从包里掏出200元交给了对方,结果对方再也没出现过。
冒充亲友诈骗,老年人最易中招
据市反诈中心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针对55岁以上的老年人诈骗的案件中,外来务工人员被骗比例最大,约占三成;受骗群体多为男性,约占三分之二。而老年人最容易中招的是冒充亲友诈骗,超过总数的四成。
根据已发案件来看,骗子多数冒充子女、亲戚对老年人实施诈骗,尤其是务工或务农人员。子女或亲戚在外打工,一年回家没几次,甚至好几年都不着家,老人在家都希望家人在外平安顺利,偶然接到一个电话称需要用钱,自然少了防备心理。再加上老年人上了年纪,听力下降,反应也不如年轻人灵敏,一个陌生的号码打过来,分不清熟人的声音也是常有的事,容易被骗子糊弄过去。
反诈民警告诉记者,老年人缺乏关爱是他们容易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许多年轻人都离开父母,在外地成家立业,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导致这部分空巢老人十分孤单,平时没人陪着说话,遇事也没人商量。
市反诈中心为此提醒大家,一定要多关心家里的老人,即便做不到常常回家看看,也要经常抽空打打电话聊聊近况,一旦老人身边出现疑似骗局,也能够及时觉察,有效帮助老人们远离诈骗,不让骗子有可乘之机。
老年人自己也要注意,遇到事关钱财、投资或新鲜事物,要与子女多沟通交流。特别是涉及钱的事,不要草率做决定。另外,也不要迷信网络上各种“养生”类传言,最好还是去正规医院寻求医生建议,不可道听途说。对于“免费礼品”“免费体验”等,若无需求,大可不必为了尝鲜而去体验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很容易被推销人员忽悠。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