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余姚土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桂凤:阿婆的"织女"情结
2018年10月30日 09:18:13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周燕波 刘华

  王桂凤演示织布技艺(周燕波摄)

  “萧萧经纬动鸣车,一夕秋风指鬓斜。织女黄姑相见后,灯前齐纺木棉花。”清代余姚文人张羲年在《姚江竹枝词》中生动地描绘了余姚村妇纺纱织布的场景。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纺织技艺,代代相传的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在中国源远流长、百花齐放的纺织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已82岁的王桂凤老人,多年来一直默默地坚守在织布机前,传承着这项古老、质朴的民间技艺。今年,她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王桂凤,1936年出生于姚北棉乡(今属慈溪小安乡)。过去,当地家家有织布机,村妇一有空闲就纺纱织布,延续着中国农耕社会里“男耕女织”的生活。“家家纺纱织布,村村机杼相闻”,成为当时姚北农村的一大特色。王桂凤的母亲周满香是乡里闻名的巧妇,织得一手好布。受母亲影响,王桂凤从小就对纺纱织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老人回忆道,小时候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众人一年四季要穿的衣裤、要盖的被褥等全靠母亲起早摸黑纺织。因此,她和姐妹自懂事起就要帮母亲分担拖花锭、纺纱、调纱等织布的辅助工作。十四五岁时,心灵手巧的王桂凤已从母亲那儿学会了制作土布的全套流程工艺。

  1955年,年仅20岁的王桂凤嫁到余姚小曹娥镇建民村,她带了好几匹亲手织成的土布当作嫁妆,同时也带来了制作余姚土布的一手绝活。她编织的土布花色繁多秀美,质地精密细腻,深受乡邻喜爱。经常有附近的姑娘阿嫂上门来取经学习,朴实厚道的王桂凤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地为她们指点纺织的诀窍。

  王桂凤在检查土布纹路(周燕波摄)

  当时,王桂凤看到许多人将挑剩下的烂花桃、僵桃丢弃一旁,觉得甚为可惜,便把它们带回家,仔细地剥出烂黄花头,细心拣晒。经过她的精心编织,劣质棉花变废为宝,成了一匹匹别具风格的紫花布。在她的带领下,小曹娥镇掀起了土布制作热。

  那个年代的余姚农村有一个风俗,女儿出嫁时,娘家要准备许多跟土布有关的嫁妆,另外陪嫁的樟木箱里也少不了几匹压箱底的花色土布。王桂凤共生了三个女儿,因此,她的织布任务非常繁重。每天,天蒙蒙亮就得起床,料理完家务后,就坐在纺车或织布机前劳作。等大女儿懂事后,她又手把手地教她纺纱织布。

  一年又一年,“吱呀”作响的布机陪着王桂凤从青春走入暮年。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日益发达,人们开始喜欢那些色泽鲜艳、轻薄飘逸的化纤织料,土布受到冷落,村庄里的机杼声也渐渐消失了。

  王桂凤摩挲着早早为女儿精心准备的一匹匹土布,显得很失落。“等她们出嫁时,我还是按着老规矩,给她们的嫁妆箱里垫上几块土布料,算是我当娘的一点心意吧。”可是没过几年,女儿们嫌母亲赠送的土布棉被料厚重还占地方,又“还”给了她。出于对土布的深厚感情,王桂凤把它们一一收藏起来。为此,丈夫还调侃她为“收藏家”。

  王桂凤说,当时许多家庭的织机、摇车等纺织工具闲置了起来,要么落满蛛网尘灰,要么破败散架,有些人家嫌占地方,甚至卖掉或劈开当柴烧。王桂凤舍不得抛下那台陪伴她大半辈子的织布机,一有空就坐上去踩踏几下,织一点自己及家人要穿用的布。

  后来她在织布机上改织尼龙袋、草席、草包,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编织的喜爱。“别的妇女后来几乎不摸织布机了,我还是常常用它,所以我的手艺没荒废过。”说到这里,王桂凤满是褶皱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直到2007年,余姚小曹娥镇举办民间工艺技能大赛,王桂凤在老伴的鼓动下,从柜中翻出珍藏多年的土布去参赛。凭借娴熟高超的织技,她获得了银奖。余姚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向她颁发了“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荣誉证书,随后通过调研整理,把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列入非遗保护项目,并帮助她重新启动余姚土布家庭作坊。

  2008年9月,中央电视台摄制人员来到小曹娥,采访王桂凤母女两代人,围绕她们制作土布的流程,摄制成《从棉花到衣服》,在央视七套《乡土》栏目播出。“土布阿婆上央视了!”王桂凤的名气一下子传开了。

  余姚土布又称“越布”“小江布”“细布”等,当地人称为“老布”。土布制作技艺从汉朝流传至今,要经过大大小小上百道工序,所需器具及附件有六七十种之多,工艺繁复。据王桂凤介绍,土布的主要制作环节有籽棉加工、拖花锭、纺纱、拨纱、浆纱、调纱、摇鱼管、经纱、织布及清洗等。其中最关键的是经纱这道工序中的第一个步骤经线,因为它决定着土布的花色、质地。王桂凤熟练掌握了经线技术,故她织出来的紫花布、青花布、格子布、斜纹布等格外美观。她织的一种斜纹花布要用到630多根各色花线,经纬交错,极其繁复,绕错一根就得重新来过。

  自2009年被列为余姚土布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后,王桂凤身上多了一份重任,为此,她经常应邀参加各类非遗展会、示范传授、培训讲解等活动。2009年9月,她与女儿赴义乌参加了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从2013年起,她多次参加由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阿拉非遗汇活动,向观众展示娴熟高超的余姚土布纺织技艺。这几年,她还鼓励大女儿放下家务事,与她一起投身余姚土布技艺的传承事业,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教会了二女儿掌握整套土布制作技艺。现在两个女儿成了她的得力助手。

  当地政府对弘扬和传承余姚土布文化十分重视。2017年7月,一座全面展示余姚土布文化历史、制作技艺及制作成品、劳动器具的余姚土布展示馆,在小曹娥镇朗海村落成开放。

  今年6月,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证书送到王桂凤手上时,老人乐开了花。“她呀,激动得一个晚上没睡好,怎么也想不到一个乡下老太婆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王桂凤的老伴周大爷笑着说。

  虽然已年逾八旬,但王桂凤老人除了因常年劳作腰背显得佝偻外,精神、气色均不错,尤其当她坐上布机拿起梭子时,动作麻利、神采奕奕。近年来,一些人开始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环保舒适、结实柔软的土布重新得到人们的喜爱,这让与布机相伴一生的老人甚感欣慰。“穿来穿去还是老布好哇,既温暖又透气,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总归是好的。”王桂凤摸着身上的衣服说。

 

标签: 土布;余姚;纺纱;制作技艺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103033574202145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