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潮涌三江 锦绣港城 改革开放40年的“宁波作为”
2018年11月22日 08:26:12 来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宁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组织我市理论工作者,全面梳理、系统总结了宁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历程、成就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坚定深化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自信,对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更高水平发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宁波大地再创辉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成果汇编成《浙江改革开放四十年(宁波卷)》一书,于近日出版发行。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朝泽江

  回首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宁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闪烁着宁波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之光,弥足珍贵,并为宁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再续辉煌提供宝贵的借鉴:

  一是始终坚持“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以港兴城、以城促港”既是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也是宁波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总结。面向未来,宁波将继续深化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实现港口经济圈与宁波都市圈互动融合发展。

  二是始终坚持跟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改革策略,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前进。这种跟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改革策略,在实践中既不盲目冒进,又不畏首畏尾;既不激进轻率,又不保守犹豫;既实现了改革的“低成本”,又保证了各项改革及时、顺利进行并走在全国的前列;既体现了宁波地方改革与国家整体改革的共性,又具有宁波改革路径的鲜明个性特征。

  三是始终坚持以港口开放开发为中心推动对外开放不断发展。宁波的开放始于港口,宁波的开放也离不开港口。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港口的开发开放特别是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不仅使其成为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也使宁波形成了具有独特发展优势的开放型经济模式,宁波口岸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

  四是始终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宁波的发展。积极争取中央、省对宁波发展的支持,充分发挥人民创业创新的激情,动员“宁波帮”参与宁波的建设,大力引进人才推动宁波的发展,是宁波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是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为破解这一难题,宁波着力推进城乡统筹,打破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提高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形成城乡均衡发展的新局面,使宁波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六是始终坚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区域合作战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既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宁波自身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长三角进入全面融合的时代,在共建世界级城市群过程中,宁波更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通过资源互补、经济互动,共享一体化发展的红利。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奋斗,宁波已经基本完成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奋斗目标。当前,宁波正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打造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圈,满怀信心地向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市委党史研究室)

  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励效杰

  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经济快速有效发展,其经验可以从多个方面总结:

  一、抓枢纽平台,深化开放经济发展内涵。围绕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坚持以港口为核心,以铁路、民航为突破口,全力建设国际枢纽港,着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综合运输能力得到显著增强,逐步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立体打造发展平台,以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以内外合作为抓手,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宁波拥有宁波保税区、宁波国家高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等多个国家级开发区。

  二、抓有效投资,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围绕产业链延伸、补链和产业集聚发展,推进重大项目谋划由单个重大项目谋划向项目群、产业群、产业链谋划转变,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引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用进一步增强;强化技术改造优化功能,实施“双百技改计划”等,推进“工业低产田改造”、产业链技改、节能技改等,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积极下放审批权限,探索推行行政审批全程代理制度,提高项目行政审批效率。

  三、抓创新驱动,打造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强化技术创新领航作用,引进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海洋电子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波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和科技应用转化服务体系;多渠道推进两化融合,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评选两化融合标杆企业和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力促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加大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引导民营企业实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四、抓支撑体系,优化企业发展生态环境。通过举办投资洽谈、展览交易、会议论坛、人文交流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密切与国内外的经贸交流,多管齐下开拓内外市场;大力培育金融服务功能,加强银企沟通对接,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发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小额贷款等作用,完善普惠性创新创业型金融支撑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效率;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以8718服务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整合服务企业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逐步建立辐射全市工业企业的服务网络,形成骨干企业扶持的三级联动制度。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改革开放40年宁波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姜彦君

  宁波改革开放40年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式民主法治建设之路的基层实践与探索: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建设理念,摆正法治建设与人民主体地位的关系。自1988年宁波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共制定地方性法规116件,对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法规进行修改、废止,现行有效法规84件,以立法凝聚人民主体力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保障。40年来,宁波以法治建设发挥人民主体力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市人大常委会实现了“一府两院”民主评议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坚持以“党政推进”带动“民众推进”的建设路径。以“党政推进”主导性作用为引领,在宁波民主法治建设“拨乱反正”“依法治市”“法治宁波”“全面推进”四个历史阶段中,体现出党政推进的主导作用;发挥“民众推进”主体性作用,宁波在40年的民主法治建设中,注重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支持、推动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坚持建设过程规范化与建设结果制度化的建设方式。宁波在民主法治建设中,注重试点和全面推开的整个过程的规范运行,如宁波城乡一体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就是从北仑区规范试点的基础上,经过2年的试点实践,形成规范运作规则,在全市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注重建设成果的制度化保障,多数的创新性地方立法,是在宁波长期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改革成果,针对各种改革和建设中存在的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地方立法。

  四、坚持在改革中探索创新的首创精神。宁波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很多具有首创精神,自觉而及时地把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成熟的、最终需要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重大政策,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如《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条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在改革中探索司法服务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系统紧紧围绕“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在司法改革中,不断创新服务机制,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在全国率先开展阳光司法;以案释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厚植文化内涵创造城市文化魅力

  陈建祥张英陈珊珊 李广雷

  纵观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宁波的文化建设在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爱心城市成为宁波的金字招牌。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基层,不断探索创新内容、载体和方法,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大力弘扬“爱心宁波·尚德甬城”社会风尚,加快建设全域化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文化民生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多项指标走在同类城市前列,10个区县(市)全部成功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区县(市),其中有6个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243家。

  三、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异彩纷呈,形成独具特色的“宁波名片”。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2015年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探索出多项非遗保护工作的“宁波经验”和“宁波模式”,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3项、省级89项、市级190项。

  四、文化艺术创作日趋繁荣,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文艺精品创作多年处于全省前列。在近六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共有20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76部作品入选省“五个一工程”,获奖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名列前茅。

  五、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十二五”以来,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2017年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716.27亿元,同比增长22.2%,占GDP的比重为7.27%。

  六、哲学社会科学日益繁荣,夯实理论自信。优长学科建设得到新突破,工作品牌影响力得到新拓展,人才集聚取得新进展。

  七、文化交流稳步发展,凸现宁波文化自信。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良性互动新格局,国际友城已达71个。涌现出了中国国际声乐比赛、海外宁波文化周、宁波国际友好城市博物馆联盟等知名文化交流品牌。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

  迈向共享发展:宁波社会建设四十年主要成就

  史斌邵一琼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为引领和提升宁波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推动改革开放成果不断为全体人民共建共享。

  一、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公共服务覆盖城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零择校”等办学机制,加快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和流转。高等教育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各类高校16所,在校学生19.6万人。职业教育特色鲜明,从中职学校到高职院校再到应用型高校,构建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医卫改革,于2012年和2013年相继启动县市两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城乡基本医保整合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家庭医生服务重点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日益完善,构建城乡社区“十五分钟”健身圈,群众健身更便捷安全。

  二、社会保障统筹推进,福利体系逐步健全。不断完善相关就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加强就业扶持。社会保障统筹推进,从2010年起合并新农保、老农保和城镇老年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统一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从2017年起原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并轨,统一纳入城乡居民医保体系。从2018年起农民合同制职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失业保险参保缴费。构建新型救助体系,宁波是全省最早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标准一致”的城市,并建立与区域最低工资标准相挂钩的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救助标准、补差力度和城乡统筹水平均处全省前列。

  三、社会治理日益创新,多元协同共促融合。平安建设成效卓著,从2004年起连续14年,全市刑事发案、安全生产事故、信访投诉等持续下降,先后7次获评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实现平安创建“十一连冠”,成功夺得“平安金鼎”。基层治理全面推进,以区域化党建为根基,推进“党建+治理”工作模式,实施社区“大党委制”,探索“网格建党”,发挥党建核心引领作用。打牢基层治理网格基础,构建全市统一的基层治理网格体系。全面推广“村民说事”“居民议事会”等基层协商制度。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社会组织数量逐年增长,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法人社会组织7408家、社区社会组织1.4万家。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社会研究所)

  建设美丽宁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任春晓

  宁波改革开放40年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建立起“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一、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亮点纷呈。首先是环境治理重点突出,措施到位,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用铁规铁腕向污染宣战,打好气、水和土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开展“五水共治”,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地表水、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其次是工业农业循环经济齐头并进,制定了《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和《宁波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实施循环经济“十大行动计划”;再次是以城乡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自2003年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后,经过15年的分类创建、整体推进,宁波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双双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土保持、清水河道、湿地保护等生态保护行动次第开展。

  二、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第一,树立生态理念是宁波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宁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着力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发展观、“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生态系统观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的生态法治观;第二,生活方式绿色化是美丽宁波升级的助动力,市民从节约用水用电到绿色低碳出行,从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到垃圾分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绿色生态方式;第三,环保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宁波特别注重科技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搞好清洁生产;第四,优化策略选择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核心,宁波地方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形成了一个由地方立法、部门规章、企业和社会组织制定的制度等组成的较完整的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邢孟军

  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层层压实压紧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向每个支部和党员覆盖,党的建设始终走在前列,为宁波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以理论建设为先导,高度重视用党建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宁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党的建设,始终把理论武装放在首位。市委坚持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带头学、深入学;各级各部门积极围绕重大理论问题组织大讨论,以党员干部的思想解放推动全社会的思想解放;注重总结提炼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提供有益养料。

  二、以政治建党为方向,强调围绕中心任务推动党的建设。宁波各级党委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始终围绕中央确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改革开放实际出发,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系统谋划、部署和推进党的建设,发挥党建对各项工作的重要引领作用。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推动党建各项工作迸发新活力。面对“四个多样化”对党建工作的理念、方法、体制等提出的挑战,宁波各级党委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高度重视固本强基,开展“三级联创”,实施“先锋工程”;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推行区域化党建模式,把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社会各个领域。

  四、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宁波扎实开展“解难创优”和“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活动,努力破解事关群众根本利益、涉及全局和影响长远的难题;率先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全覆盖;率先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

  五、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支撑,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宁波市委始终按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总要求,不断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进一步增强,为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

标签: 宁波;改革开放;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宁波市;探索;民主...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