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波"护+"上线两年多后 浙江被列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
2019年02月21日 14:49:32 来源: 中国宁波网 记者 陈敏

  今年2月12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确定今年2月至12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地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

  这则消息让宁波人看到了希望。早在2016年4月,我市已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云医院平台的“护+”,即通过整合区域内的护士资源,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上门护理。“护+”一经推出,就受到病人和家属的欢迎。然而,在过去的两年多里,这项便民服务并没有像当初很多人预言的那样红遍全市,反而陷入了推广难的境地。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开心地说,国家卫健委的这则通知犹如及时雨,宁波“护+”或将迎来春天。

  “白衣天使”飞入寻常百姓家

  “护+”其实就是“互联网+护理”。这两年,基于互联网的“网约护士”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只要打开“网约护士”平台的App,即可预约护士到家,提供打针、采血、换药、拔管、安宁照护等服务。

  2016年4月,宁波云医院平台开通了“护+”。“护+”整合了我市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护士资源,打造上门护理的O2O服务平台,将专业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家庭。该项目主要服务对象为老年人、残疾人及处于生命末期的病人;服务内容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PICC护理、造口护理、更换女性导尿管、压疮护理等6项;服务收费每次50元至150元不等。患者只需关注微信公众号“健康宁波”,根据服务需求“叫单”,在线执业护士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距离远近及业余时间安排进行“抢单”,开展上门服务。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说:“老年人、残疾人及处于生命末期的病人行动困难,却需要经常往返医院换药、输液,给他们带来诸多不便。‘护+’服务推出后,有执业护士提供上门服务,解决了这类群体的大难题。”

  鄞州区是我市最早试点“护+”服务的区域。家住鄞州的舒女士已经体验到了“网约护士”的便利。舒女士的妈妈董老太不幸患了腹膜癌,手术后接受化疗,每周需到医院护理PICC管。可董老太术后身体虚弱,行动不便,正在全家人为难之际,朋友向舒女士推荐了“护+”。如今,一位姓张的护士每周都会上门为董老太护理PICC管,让舒女士全家松了一口气。

  按“护+”有关规定,云平台护士实行准入制,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在职护士自愿报名,由宁波市护理学会组织业务培训与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市护理学会和宁波云医院平台联合授予护士上门护理服务资质。截至目前,市护理学会已累计培训云平台护士10多场2400余人次。

  “护+”的推出同样受到了执业护士的欢迎。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张燕是最早一批加入“护+”服务的,一年多来,张燕共接了109单,在平台上排名第一。“服务最多的是保胎妇女或需要进行PICC护理的患者。”张燕告诉记者,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为这些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感觉很有意义。

  护士区域注册呼之欲出

  患者有需求,护士愿跑腿。“护+”的推出,理应叫好又叫座。然而,我市“护+”服务的推广却出乎意料的缓慢。据统计,截至2019年1月底,在平台注册的执业护士共2013人,提供居家护理出诊服务1920人次,业务开展覆盖了鄞州、江北、海曙、镇海、北仑、奉化、慈溪7个区县(市)。而全市病患对于护士上门护理的需求量远远不止这些。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分析说,要推广“护+”,当务之急是赶快放开护士多点执业,以确保护士上门护理的合法性。

  根据《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执业地点为护士证注册的医院。而“护+”整合了我市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护士,这批执业护士履行护理工作的范围已超出了护士证注册医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约护士”的合法性。

  据了解,目前,北京、广东、天津已相继推出护士多点执业。北京市明确实行护士区域注册制度,

  护士执业注册地点由所执业的单个医疗卫生机构调整为北京市行政区划,即护士在该市行政区域内任一家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注册后,执业注册全市有效,且可同时在该市行政区域内多个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护士执业证书》上执业地点栏登记为“北京市”。天津市则规定,在该市执业注册的护士,可以通过区域注册在多个机构执业,并且不限定执业机构数量。与此同时,天津鼓励三级医院专科护士到基层开设专科护理门诊;鼓励县级以上医院护士以各种形式开展出院后患者延续护理和长期护理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居家护理服务;鼓励护士在养老院、护理院巡诊或兼职。

  目前,浙江省还未放开护士多点执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正因为护士多点执业还未放开,尽管上门护理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主管部门仍然不敢进行大尺度推广。

  不过,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带来了好消息。2月19日,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当天该院100多名护士签约成为“网约护士”,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就此成为浙江省首家推行“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实体医院。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有关负责人专程来甬调研我市“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情况,并同意浙江开展护士区域注册试点工作。目前,浙江省正在抓紧准备开展护士区域注册试点工作。这意味着,过不了多久,我省的护士也将和医生一样,可以开展多点执业。

  业内人士认为,护士多点执业的放开,将明确护士入户开展护理服务的合法性。今后护士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入户护理,可视为该护士执业机构的服务延伸,有利于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巡诊和上门护理服务。

  推广“护+”仍面临两大问题

  从采访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推广仍将面临两大问题。

  问题一,医疗保障还未能与基层医疗很好地结合。据介绍,“护+”项目定位于特需服务,在价格上高于公立医疗机构定价。具体为:肌肉注射15分钟50元;皮下注射15分钟50元;PICC护理30分钟100元;压疮护理30分钟100元;更换女性导尿管30分钟100元;造口护理45分钟150元。此外,耗材费根据实际使用结算,以上费用均采取居民自费形式支付。对患者及家属来说,“护+”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这种经济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的推广。

  采访中,舒女士就说,母亲董老太早年从企业退休,一个月的养老金只有2000余元。现在“网约护士”每周一次上门为老太太护理PICC管,一次费用就超过150元。几次后,老太太就开始心疼这笔额外的费用了。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长期失能人员的护理保障问题,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2016年6月,宁波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15个试点城市之一。目前“长护险”已在全市20余个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试点,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人员,每人每月能享受1200元补助。

  采访中,有患者家属呼吁,将“护+”列入“长期护理保险”范围,给予特殊患者一定的经济补助,或是将“护+”列入医保范畴,对其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

  问题二,护士上门提供护理服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包括护士的人身安全和医疗安全。传统护理服务是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的,有医疗团队及医疗设备做后盾,在出现突发情况时,可以及时予以抢救,但是护士上门提供服务则缺乏上述条件,可能对病患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为确保医疗安全,由宁波云医院平台提供注册护士的医疗责任保险,解决护士的后顾之忧;选择低风险且可在家庭环境开展的服务项目;规范服务申请许可,仅针对再次护理服务对象,降低目标人群医疗意外的发生。

  在护理人员人身安全上,宁波云医院平台为护士购买了人身安全保险,服务申请人员需通过实名认证,在流程上规范个人信息及医疗信息;从技术上进行位置标记,实现定位锁定;护理人员可对患者申请信息进行核实,并自主选择是否提供服务。

  据了解,两年多来,“护+”还未曾出现过安全问题。但是有业内人士坦言,因为现在开展的服务量还比较小,一旦服务量扩大,安全服务“零事故”就很难确保。

  新闻1+1

  《“互联网+护理服务” 试点工作方案》要点解读

  “网约护士”需具备什么条件?《方案》明确,试点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从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家庭。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能够在全国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到。

  《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医疗机构通过人脸识别等人体特征识别技术加强护士管理,并配备护理记录仪。对于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良执业行为记录的护士应建立退出机制。

  “网约护士”的服务对象是谁?可提供什么服务?《方案》提到,“互联网+护理服务”重点对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专项护理、健康教育、安宁疗护等方面的护理服务。(陈敏整理)

  评说

  让“网约护士” 走进千家万户

  2017年年底以来,10余个提供“网约护士”服务的手机App陆续上线。患者在App上进行注册和身份认证后,上传医疗机构开具的病例证明等,并选择所需服务,即可等待护士接单。订单通过审核后,护士就可与患者预约时间上门服务。

  “网约护士”大热的背后,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大量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对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迫切需求。

  “网约护士”这种新的社会角色出现后,也曾引发争议。这些护士上门服务时,一般都是单兵作战,那么,病人的医疗安全该如何保障?护士自己的人身安全又如何保障?此类医疗服务的收费是否合理?会不会抢夺有限的公共医疗资源?

  争议声中,国家卫健委近日下发通知,宣布在浙江等6个省(市)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同时公布了试点方案。

  试点方案回应了人们关注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安全问题:首先,护士不是以个人的身份提供服务,而是互联网企业和护士所在医疗机构的合作。其次,从医疗安全上来说,一些风险比较高的项目已被排除在此类服务之外。

  早在2016年,我市就已经依托云医院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并已形成一整套服务机制:平台护士实行准入制,由市护理学会组织业务培训与考核;由宁波云医院平台为护士提供医疗责任保险,选择低风险且可在家庭环境开展的服务项目,以确保医疗安全;通过宁波云医院平台为护士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服务申请人员需通过实名认证、在流程上规范服务申请人员信息及医疗信息等措施,确保护理人员人身安全。

  目前,我省正抓紧准备护士区域注册试点,开风气之先的宁波云医院平台“护+”服务,即将走进春天。(王芳)

  图示

  制图 韩立萍

标签: 护理;互联网;上门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