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2018年2月28日,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回信,在信中,总书记勉励横坎头村的党员们要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传承好红色基因,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习总书记的回信,犹如春雷在四明大地久久回荡。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一年来,横坎头村“学回信、强引领、创示范”,党员干部、全村男女老少撸起袖子加油干,大步迈向全国乡村振兴样板村。
红色引领绿色发展,这个浙东红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网红村”。2018年横坎头村全年参观旅游人数突破70万人次,游客遍布全国28个省市区。村级收入528万元,同比增长一倍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5%。
这几日,记者走进横坎头村进行实地采访。
村里增收了一倍多
见证人:回村创业的海外留学硕士
回村开农家乐,营业额蹭蹭往上涨
黄徐洁开设的农家乐
在横坎头村村委会外,行过一座石桥,目光向右一转,几乎每个造访者都会被一栋白色三层小楼吸引。这是一处农家乐,从去年8月28日正式营业以来,每逢双休日,都会迎来各地游客。在横坎头村,它不是第一家农家乐,但绝对是这半年来最“网红”的一家,它的主人响应习总书记回信精神,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事情,被众人熟知。
农家乐的主人叫黄徐洁,出生于1990年,曾在德国留学。作为土生土长的横坎头村人,在2014年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
自2015年创造性地在余姚城区连开了3家“先吃饭后买单”模式的梁弄大食堂后,黄徐洁发现,梁弄本土的食材——大糕、冬笋、四明湖胖头鱼、河虾等大受顾客欢迎,借助先开的3家大食堂经验,去年6月,她在横坎头村投资开设了一家极具红色旅游元素的农家乐。
“说到底,还是借了总书记回信的东风,我相信横坎头村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而我们年轻人返乡创业也一直在被提倡、被鼓励,这家农家乐,我要好好经营。”黄徐洁说。
所以在装修时,不管是墙绘、灯笼、餐具,还是店内循环播放战争片的LED屏,她都加入了浓厚的红色旅游元素。店里招聘了10来个员工,清一色横坎头村村民。一来,上下班交通便利,二来,也给老乡提供了就业机会。
农家乐经过2个月装修就顺利对外营业了。出乎黄徐洁意料的是,原本已经错过四五月份旅游旺季的农家乐,生意却一直不错。尤其是在每周六中午,不断翻桌,有些客户为了抢个先,提前好几天预订。最初只能容纳20多桌的农家乐,被挤得满满当当。
“去年9月的旅游旺季,各种旅行团和进行党建工作的团队都会来我们店里,后来实在坐不下了,在征得房东同意的情况下,将原本两层楼的房子,加盖到了三层,这样才有所缓解。”黄徐洁说起来自信满满,而今年即将到来的春季,更让她满怀期待,“樱桃节、杨梅节一来,生意肯定更好。”
能够在家乡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看着营业额和自己手上的可支配收入蹭蹭蹭往上涨,黄徐洁乐在其中。
“钱袋子富起来”的,可不止黄徐洁一人。2018年,横坎头村村级收入528万元,同比增长一倍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1280元,同比增长13.5%。
口袋脑袋一起富起来
见证人:原村妇女主任孙小莲
“精神文化的丰富,让我们更自信”
在横坎头村原来一块空地上,眼下多了各类健身器材,且专门规划和设计了健身路径。越过中间的广场,还有一个村民说事亭,细问后,记者得知这是总书记回信后,村里精心打造的农民公园。
对于农民公园带来的便利,横坎头村原妇女主任、各类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孙小莲最有感触。
“我啊,就喜欢唱唱跳跳,闲不下来,每天的广场舞是肯定要参加的。不过以往我们村没有专门场地让我们跳,自从这个农民公园建好以后,散步、健身、跳舞、打鼓、唱戏,我们都有去处了!”56岁的孙小莲说。
村民们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反映了村庄的乡风文明。一年来,村里新成立了4支文艺团队,舞蹈队、戏曲队、乐器队以及专门为村里办喜事准备的铜管乐队。总共80人左右的队伍,不仅承担了村里大大小小的演出,还进行了多场村与村之间的文化走亲活动,这让他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
每周一、三、五,是舞蹈队的排练时间;周二、四、六,则轮到戏曲队。他们或是在总投资680万元建造而成的农民公园进行,或是来到村委会门口的文化大舞台,红红火火的场面,让整个村子时常热闹万分。
去年中秋,他们去别的村里进行演出,将横坎头村的村风村貌,向更多人展示;去年10月,梁弄镇组织了一场红歌比赛,横坎头村派出的团队获得了二等奖;去年11月,作为全程终点站,村里承办了2018CHINA100山地越野系列赛;今年1月底,横坎头村举行了第一次“我们的村晚”活动,250人左右的演出人员和500余人的观众,让这场活动大获成功。
“我们横坎头人,也有自己的晚会了!以前可从来没有过。”孙小莲感叹,而就在这一年里,村里共开展了各类文体活动26次,日益提高的文化素养,越来越向上的精气神,让村民们在“钱袋子富起来”的同时,“脑袋”也富有了。
诚如孙小莲说的,“过去那些打麻将、打牌的人,如今都来唱歌、跳舞、演出了,精神文化的丰富,也让我们更自信了。”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见证人:下山移民村民
告别山上脏乱破旧的老瓦房
村里大踏步前进了,在全面奔小康的路上,横坎头村党委班子没有忘记困难村民。
横坎头村地处四明山腹地,是典型的山区村。现在,仍有40多户偏远自然村的村民住在大山深处。因交通不便,平时出门只能靠走路到达相对平坦的公路旁,换乘电瓶车等其他交通工具。
“真没想到,有一天能搬下山,住进漂亮的房子!”在山上住了大半辈子的村民冯师傅,对于村里实施的高山移民工程,给了一个大大的赞。
“不通”和“难行”,对于高山上的村民来说,特别是老年村民,一直是个大考验。想去镇上办个事,10多分钟的山路,一来一回就让人气喘吁吁累得不行。有的老年人腿脚不好,索性就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了。
和许多上世纪的老旧村一样,高山上的居住条件也并不好,大多是自己盖的瓦房,有的楼房甚至还是木质结构的。房子周边的环境比较脏乱,屋外没什么绿化,生活垃圾随处可见。
更糟糕的是,一到暴雨天或者台风天,这些村民总担心地基牢不牢、屋顶是不是会漏。这两年,条件相对好的村民陆陆续续搬到了山下居住,但还剩下一部分。
“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村里启动了高山移民工程,让高山上的村民彻底告别脏乱破旧的老瓦房,搬进更加舒适便利的新房。”横坎头村党委副书记沈寿相提到,这项工程最快在今年底完工,到时村民就能拿到新房钥匙搬新家。
记者在现场看到,安置小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新建的农居房最大的有100多平方米,四层楼高,看上去牢固美观。而房子也建在了村里交通便利的地方,以方便村民。
横坎头村民集中安置小区建设施工现场
对于村里的这些工作,冯师傅满心感激:“这房子在建造之前,村里都征询过我们村民的意见,户型啊,对于房子的要求啊,让我们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提出来,房子也会以建造的成本价卖给我们……”
2018年,村里持续推进了外立面整治、农民文化广场、紫溪自然村饮用水提升、浙东红村文化礼堂等近20项民生实事工程项目建设,其中,新建的文化礼堂不仅保留了用于文化活动的功能,还新设了约3700平方米的会务培训配套设施,集村情展示、会务培训、创业创新和综合经营于一体。
村民参观即将完工的横坎头村文化礼堂
希望的田野再进发
领头雁张志灿说前景
张志灿接受媒体采访
2018年,横坎头村全体村民还意外地收获了一项特殊的荣誉。横坎头村的当家人、村党委书记张志灿刚荣获“中国好人”。
张志灿告诉记者,在收到总书记回信以后,横坎头村围绕全国乡村振兴样板村的目标,在上级部门的牵头指导下,编制了《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村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规划》。通过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等措施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振兴,最大限度地挖掘村庄特色,保持横坎头村的乡土本原韵味,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庄品牌。
按照“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目前,总投资6.5亿元的希望的田野·横坎头田园综合体正式签约,浙江四明山新希望绿领学院成功挂牌。
张志灿兴奋地告诉记者,持续提升的影响力不仅给红村带来了更多的游客,也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未来,张志灿说,按照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横坎头村将继续在项目引进、设施完善、民生实事、创业增收上做好文章。下一步力求希望的田野·横坎头田园综合体项目早日落地,尽快形成吸引游客停留住宿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域。
根据村集体经济承受能力,每年挤出部分资金,对医保、低保户、居家养老及空巢老人、有线电视视听费进行补贴,并积极开展困难助学等,让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当前的乡村振兴馆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将会给横坎头核心区域带来质变,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以及培训人员,激活村域内游客的消费潜力,真正将横坎头村众多的游客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