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老底子又被叫做“痨病”,人们一度谈“痨”色变。最近十来年,这种病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结核病并未远离,年轻人容易中招,偶尔也有集体感染的疫情发生,广大市民还是要提高警惕。
高三女生治疗不及
发展为终身咯血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但我一想到那个女孩,心里就很难受。”接诊医生、时任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的宗建平医生告诉记者,那是一个初春的上午,女孩在妈妈陪同下来看急诊。当时她已经咯血3天,脸色有些苍白,人也比较消瘦。
急诊CT提示:右上肺尖后段有渗出性病变,密度不均匀,其中一个病灶内有一个小空洞。“是肺结核!”
结核病,这是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所以又称为肺结核病。肺结核治疗不及可全身转移,如骨结核、脑结核、妇科结核等,造成全身多脏器的病变。
宗医生叮嘱孩子的妈妈,孩子现在这种身体状况,切不可累着了,为了她一生的健康,缓一年再高考吧。
话音刚落,妈妈就跳了起来。她说,高考是孩子的大事,也是整个家庭的大事,怎么能说缓就缓?她拉起女孩怒气冲冲地走了,留下医护和其他患者面面相觑。宗医生回过神追出去时,外面已经没有母女俩的身影。
“再不治疗,这个孩子的病情会很严重,结核病又是传染病,班上其他孩子也可能遭殃。”宗医生将此事上报了医院防保科,通过医院联系到学校,进而联系上这位妈妈,希望她能带孩子回医院治病。但对方很固执,丝毫不听劝。
“再后来,听说孩子病情加重了,肺里出现好多空洞,跑了好多医院都说没法治,她会终身咯血,那年的高考没参加,第二年、第三年的高考很可能也没法参加。可以想象,未来的生活、工作、婚恋都会很坎坷。”宗医生的语气很沉痛。
他说,这样的年轻患者不止一个。多年前还有个重点中学的学霸,高考前两个月发现结核病,肺部多发空洞,想熬到高考结束再治疗,结果一耽误,病情升级,学业被迫中断,再也无缘高考和大学。
65岁阿姨反复发烧,竟是得了“痨病”
65岁的刘阿姨是宁波本地人。她的就医经历很曲折。几个月前,刘阿姨背上长了个肿块,犯疼,就到了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治疗,要求做个小手术把肿块给切除。
考虑到肿块周围有些红肿,像是感染,医生没有贸然下刀,而是先收治入院用了一段时间的抗感染药物,红肿明显消退,疼痛也减轻了。于是,脊柱外科请来感染科会诊,希望能更加对症地治疗。
感染科主任江军在翻看既往病历时发现了异常。刘阿姨最近两年里反复发热,最近一年在上海、杭州等地住院十多次!
最近一年这名患者因为反复肝脓肿发作伴高热多次入院,但出院后还是反复发热。如此周而复始,这样的经历几乎每个月就会发生一次。而在肝脓肿发生之前的一年,刘阿姨也频频发热,她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抵抗力下降所致,并没有太重视。
两年的发热史,一年的肝脓肿伴高热史,再加上这一次背上莫名长了个肿块,这些事情有没有关联呢?
刘阿姨久病成医,每次上医院都随身携带一个大皮箱,里面装满了各种检查化验资料。其中一份PET-CT检查引起了江主任的注意:肺内可见多发结节,纵隔、右肺门及双侧锁骨上多发肿大淋巴结。在针对一处淋巴结的细针穿刺病理结果提示,符合结核诊断。
在排除禁忌症后,江主任果断实行抗结核治疗。两周后刘阿姨背上的肿块不红不痛了,肝脓肿也明显缩小了,她康复出院了。本周她来随访,情况进一步好转,她和家人都非常开心。
结核病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需警惕
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我市肺结核的发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青壮年和老年人群高发,男性多于女性;
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家政家务及待业人群为主,占70%以上;
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占比逐年有增加,近一半;
此外,我市学校肺结核报告发病水平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学校聚集性疫情仍存在,其中以高中和大学低年级学生多见。
宗建平医生则提醒广大高三学生的家长和老师:每年寒假一结束,孩子们进入紧张的备考阶段,但此时也正是结核病的高发季,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家长和老师要做好健康教育,最好给孩子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结核病除少数发病急促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有上述可疑症状超过两周要尽快就医。
“得了结核病并不可怕,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是可以治愈的。一般来讲接受正规治疗2周,其传染性基本可以消失。”宗医生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