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30日《宁波报》报道姚江大闸建设的新闻。(厉晓杭摄)
记者 厉晓杭
通讯员胡 章吕 琼
天气好的时候,家住江北甬江三水湾小区的90岁老人郎恩友习惯在晚饭后出小区右转,步行两分钟到姚江边,看看晚霞,远眺姚江大闸。
“我在姚江边生活了一辈子,你说感情深不深?”郎恩友如此感慨。难以想象,这位身形干瘦的老人,是姚江大闸的首批建设者之一,还是当时的挑泥冠军。
1958年,宁波大旱。为阻止姚江咸潮上溯,宁波决定在距三江口3.5公里处利用弯道取直建闸。1958年9月,姚江大闸动工兴建。1959年7月,大闸基本完工后投入运行,同年12月竣工。
“当时有1.1万人参与建设,历经了千辛万苦。大伙儿赶着在7月份建成,就是为了向党的生日献礼。”郎恩友回忆,自己当时一天要磨破好几双草鞋。
作为新中国宁波水利系统第一批大学生,市政协原副主席、水利局原局长孔凡生参与了姚江大闸等我市早期大量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水利工作经历丰富、贡献卓著。虽然退休了20多年,他仍然牵挂着水利发展,只要天气允许,时不时就会乘公交车到姚江大闸附近走走看看。
“建大闸,就是为了满足宁波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姚江如连晴40天左右,咸潮要上溯到通明江。两岸农田在咸水影响下,土质变硬,蟹类滋生。大闸就像一座水库,把淡水蓄起来。”孔凡生说,姚江大闸是宁波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困难重重、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巨大,60年来大闸运行效益显著,对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巨大。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姚江开始从纯农业灌溉转变为向城市工业与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环境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综合型供水水源。姚江大闸年均排水量11.33亿立方米,每年可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活及生产用水6.5亿立方米。
宁波属缺水型城市,为破解用水难题,我市大力推进水资源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大水缸”储备逐年充盈。
“宁波人以前是喝着姚江水长大的。与河网水相比,水库水具有污染少、水质好的优点,喝上水库好水一直是市民和政府的强烈愿望。”宁波原水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林全告诉记者,1998年,白溪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开工,改写了“徒留一溪白水”的历史,也为宁波市民喝上优质原水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宁波进一步加大优质水资源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力度。2005年12月,我市组建原水集团,对白溪等8座大中型水库与姚江水源进行集团化管理,实施多库联合调度供水,提高供水保障能力。2006年7月,白溪水库正式向东钱湖水厂、北仑水厂供水,2009年6月,周公宅水库、皎口水库向毛家坪水厂供水,这标志着宁波城区居民全喝上了优质原水。
境外引水,则有望彻底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2003年8月,我市启动境外引水工程。2010年钦寸水库工程开工建设。区别于一般水库,钦寸水库是我市重要的境外引水工程,也是水库群联网联调西线工程的引水源头。水库建成后,通过隧道和管道工程,与我市亭下、皎口、周公宅和溪下水库进行联网联通,形成一个“朋友圈”,构建起“一盘棋”的大宁波供水体系。
汩汩清泉流进城乡百姓的家门。2005年,我市全面启动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辐射、镇(乡)水厂集中供水、山区及海岛地区分散式供水等方式,至2008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民饮用水工程全覆盖,解决了农村居民“无水喝”的难题。
宁海大佳何镇吴家村地处偏远,吃水难是常有之事。村民吴兵校说:“政府投资10万元给我们造了水站,里面装了净化消毒设施,每小时能处理10吨水,这下子大家用水基本不用愁啦!”
今年下半年,随着西线联网工程的投入运行,宁波城市公共供水将100%采用水库优质水源,农村供水已有93%的人口受益于合格饮用水,领先全国同类城市水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