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国军和父亲在虾塘起捕小龙虾。(余建文 摄)
清蒸小龙虾。
起捕小龙虾。
进入五月中旬,小龙虾大批上市,食客们欢欣鼓舞:吃虾的季节又开始了。在甬城,从高档酒店到路边摊、夜排档,小龙虾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近年来,小龙虾已经成为“现象级”消费热点,红遍大江南北。作为小龙虾终端消费的一个大市,宁波人现在每天可吃掉5万公斤。而这些小龙虾几乎全部来自外省,本地产的养殖小龙虾“悄无声息。”
宁波有养小龙虾的吗?在这场小龙虾掀起的消费热潮面前,宁波能否发展本土小龙虾养殖产业,参与到“网红盛宴”中?日前,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批发市场难觅本地小龙虾
上周二下午1时多,记者走进路林市场的鲜活水产交易区。此时,正是一天中小龙虾交易的高峰,多辆运虾车进来卸货。讨价还价声中,一箱箱包装齐整的小龙虾被零售商贩、餐馆采购员买走,最终“跳”上餐桌。
“市场里有宁波本地产的小龙虾吗?”记者连着询问了七八家批发商,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辙,“没见过。”江苏批发商老舒从事活虾生意10多年,他告诉记者,宁波市场上的小龙虾基本来自江苏、湖北、湖南、安徽以及江西五省,供应略有先后,最近是江苏虾唱主角,再过一阵,湖北虾大批进来,价格会略有下跌。“到六月,有少部分虾来自湖州、嘉兴,但宁波地产的,还真没听说过。”
据了解,眼下,路林市场每天小龙虾交易量在5万公斤左右,到六七月旺季,有望增加到每天8万公斤。去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宁波人甚至一天吃掉10万公斤小龙虾,创下了消费纪录。
巨大的小龙虾市场,难道就没地产虾的踪影?“宁波有人在养的,但数量少。”一位来自慈溪的批发商说,慈溪、余姚一带有少数养殖户在养小龙虾,基本上就地消化掉了,不会进入大型批发市场,“没有价格优势。”
在鄞州经营餐馆的林老板说,小龙虾原料价格掌握在外省批发商手里,淡旺季差异巨大,“如果地产货有一定数量的稳定供应,直接到塘头采购,现捕现卖,对餐馆来说,是欢迎的。”
养殖户:试验稻虾混合种养
就在记者有点失望之际,余姚河姆渡镇农办主任虞耀土打来电话:镇里的小泾浦村有几户在养小龙虾,最近开始起捕了!
上周四上午,记者来到小泾浦村。养殖户童国军正和父亲一起在塘里起捕。20亩的养殖塘四周围起半米高的拦虾网,提起放在塘里的地笼网,网里的小龙虾就“哗哗”地倒了出来,一网有十几斤,清理了三四张网,收获满满一大袋小龙虾。
养殖塘原本是稻田,田中央还散种着早稻,表面上看不见小龙虾游动。童国军说,小龙虾昼伏夜出。童国军原本是养茭白地甲鱼的,这次是头回改养小龙虾,“这东西长得快,我清明时放的苗,一天喂一次料,不到两个月,每只平均长到25克,俗称5钱虾。”童国军说,他共承包了60亩塘,眼下每天能收50多公斤小龙虾,根据周围龙虾馆的订单起捕,销路不愁。少数个头大、单只近一两重的,能卖到80元一公斤。
“养小龙虾,是我们村一次产业转型尝试。”小泾浦村党支部书记李接丰说,小泾浦是河姆渡茭白主产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力缺乏,茭白田、水稻田出现抛荒现象。地荒着怎么办?去年下半年,李接丰联合村里5户农户到湖北、江苏以及金华等地考察后,决定用流转来的400多亩地养殖小龙虾。据悉,这也是目前宁波单片面积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基地。
去年秋天时,李接丰就在塘里放养种虾自然繁殖,“今年清明前后,我的头茬小龙虾就上市供应了,数量不多,售价每公斤80多元,很是抢手。”
李接丰告诉记者,他们估算过,一亩养殖塘顺利的话,能收小龙虾7000多只,总重150至200公斤。按每公斤40元零售价计算,产值七八千元是能保证的,毛利将近一半,比单纯种粮效益高好几倍。
位于海曙洞桥的宁波飞越沙港农业基地,今年也养了50亩的小龙虾。“套养小龙虾的稻田不能施农药,小龙虾的排泄物还是上好有机肥,种出来是生态‘虾米’,品质更好。”吴陈飞说,这也是目前“两湖”地区普遍实施的模式,两项相加,每亩能增加3000至5000元收入。
吴陈飞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形成塘头到餐桌的养殖+餐饮产业链。“洞桥的水质好,养出的小龙虾品质也好。我们在鄞州舟宿夜江开设了龙虾馆,用自己养的小龙虾做菜,顾客很喜欢,效益又能提升一大截。”
本地养小龙虾,需防控风险破难关
从当初栖身河沟无人理,到如今“红旗插遍全国”,小龙虾产业在中国的崛起,已成了一个神话。
其实,宁波养殖小龙虾历史并不短。据记者了解,早在10年前,当时盱眙龙虾名气日响,价格上扬,宁波也曾兴起过一阵小龙虾养殖“热”,但没几年就“冷却”了。市农业农村局渔政渔业部门相关人士说,当时基本是鱼塘单养,由于养殖技术没过关,加之使用的又是野生的美国原种克氏原螯虾来繁殖等原因,产量一直上不去,等到后来市场价格一跌,养殖户赔多赚少,慢慢自行退出了。
这几年,外省小龙虾养殖产业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猛,得益于养殖空间的拓展,一跃成为产值过千亿元的大产业。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院长林庆欢说,像湖北、安徽等地,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推广虾稻共作模式,突破了原来池塘单养的局限,产业迅速扩大。仅湖北一省,小龙虾养殖面积就有500多万亩。“虾稻共作,藕虾共作”模式学界多年前就在研究,已蛮成熟,“现在杭嘉湖平原一带也在推广,而且小龙虾苗种质量也提高了,综合效益的确不错。宁波不妨也可试验一下。”
据记者了解,这两年,随着小龙虾市场行情趋旺,又点燃了本地部分农户的养殖热情。鄞江悬慈村的鲍德财是淡水鱼养殖户,这两年将30亩鱼塘改养小龙虾。但总体看,全市小龙虾养殖户数量还很少,单户养殖一般几十亩,“单兵作战”,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农业部门相关人士指出,水产养殖历来是个高风险行业,小龙虾也一样,“别以为它生命力强,好养,其实不可控的因素非常多,新进入的养殖户一定要当心。”这并非虚言。比如余姚马渚镇一村,去年小规模试验荷花田套养小龙虾获得成功,可之后一扩展养殖规模,虾产量却上不去,总账算下来反而亏了。
与两湖流域、江苏等地不同,宁波平原少、大水域少,全市淡水养殖面积加起来不过1万亩,如果要发展稻虾共作等模式,就需要对现有的有关农田保护利用政策进行调整,出台相应配套要求和规范标准。渔业科研部门人士也指出,小龙虾毕竟是外来物种,大规模养殖一旦失控,会不会造成生态灾难?还需要长期的科学跟踪和评估。此外,小龙虾的重金属残留,也是消费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对河姆渡镇这样的传统耕作区来说,解决无人种地的问题更为迫切。最近,该镇出台了政策,鼓励农户实施稻虾养殖、茭白田养虾、藕田养虾等模式。虞耀土也说,这几种模式怎么推广,如何规范,要经过严格审定,还要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小龙虾养殖,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还有很多技术难关需要破解。现在是照搬外地经验,还在起步阶段,很多东西需要摸索。”他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