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是2019全国低碳日,而6月17日至23日则是全国节能宣传周。近日,记者分赴基层一线,从企业生产到百姓生活,从城市到乡村,从区域近零碳排放区创建,到低碳出行、居住,零距离探访宁波低碳发展新趋势,采撷一组崇尚节能、合理消费的低碳故事,进一步营造绿色社会风尚,共同守护宁波的“蓝天幸福”。
生产生活去梅山感受近零碳排放区
梅山的风力发电项目。(梅山管委会供图)
记者冯瑄 通讯员李一 陈晓众
在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三创基地,屋顶深蓝色的光伏组件整齐排列,今年1月,该光伏发电项目通过验收并网发电,这也是梅山打造全域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之一。
记者前天从梅山管委会获悉,梅山国际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规划课题通过专家组评审并正式结题,这也是全市首个近零碳排放区。
按照目标,梅山将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电力四个重要减排领域,通过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合理控制终端部门能源消费、积极打造低碳产业结构等途径,在2030年前力争实现70%的区域总体减排目标,创建成为国际领先的近零碳排放示范区。
什么是近零碳排放?梅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零碳排放比低碳排放要求更高,在状态上更接近于碳中和。2015年我国提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2017年,梅山启动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创建。
为什么选择的是梅山?梅山主导产业多为低能耗产业,比如海洋科技与智能装备、现代金融创新服务、生命健康、生态休闲旅游等。此外,梅山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单位GDP综合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独具优势。
当前梅山新引进的项目,均植入低碳理念。梅山港区岸电供电系统正在抓紧建设,建成后将有效减少船舶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量90%以上;三创基地的绿色低碳理念还体现在用电量管理、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绿色建筑设计中,可实现雨水回收循环再利用;梅山海洋科教园计划打造“海绵校园”,并规划了通海风道,减少能源消耗。
根据计划,梅山还将通过建设中营风电二期、中欧国际生态城等一系列项目,推动低碳生态居住区、绿色经济聚集区、智慧新城等项目建设。今年4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将梅山示范区建设列为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县级综合示范区。
低碳出行
近七成公交线路与地铁衔接
18日,微16路公交线正式开通,方便镇海澥浦片区居民出行。(张燕董美巧摄)
记者张燕 通讯员陈新颜
“每年杨梅上市时节,前往慈溪、余姚的一些主干道总会拥堵,杨梅采摘公交线虽然不能全面解决问题,但倡导了绿色出行的理念。”市公交总公司司机赵叶军说,上周末,首趟前往三七市镇的杨梅采摘公交线发出,本周末,这条公交线将继续开行。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公共交通成为宁波人低碳出行的好助手。我市通过线网优化,推行特色线,让越来越多的市民爱上公交出行。“今年以来,我们已推出了登山线、假日休闲线、杨梅采摘线等季节性特色公交线,同时新辟、优化多条公交线路,完善常规公交的线网布局。”市公交总公司运营管理部副主任吴宁锋说。
“把私家车换成公交车+地铁,不仅省心省油,更重要的是为城市的蓝天作一分贡献。”在东部新城金融中心附近上班的马先生说,“从报纸上看到公司附近开通了微公交直达地铁站,我刚买的私家车就成了‘假日车’。”本月初,我市优化调整微11路,实现公交车与轨道交通的“零距离”接驳。
除了短距离、快周转的微公交,宁波公交积极构建与地铁接驳的零换乘站点,做好地铁客流的“喂送”和“疏散”。通过新辟和优化调整,目前,市公交总公司与轨道交通有衔接的公交线路共计134条,占全公司总线路近七成。
乡村振兴光伏发电让“红村”再添“绿引擎”
工人正在安装太阳能光伏板。(杨绪忠赵刚摄)
记者徐展新 通讯员马顶铃
6月19日上午,梁弄镇横坎头村“沐浴”在梅雨中,但屋顶安装的光伏板依旧有序运转着,向村子输送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这样的奇妙场景,得益于一批本月初正式并网发电的新型铜铟镓硒材料光伏板,它对光源更敏感、发电效率更高,让横坎头村能够避开天气因素的干扰,依托光伏发电助力乡村振兴。
“两个月前,我家的屋顶租给了余姚市晶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装20张光伏板,天气好的时候能发电25度,下雨天也有6度左右。”68岁的横坎头村原村主任黄水夫说。他是村里试水屋顶光伏的“第一人”。在他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了这项“绿色工程”。
目前,全村安装了2016张光伏板,装机容量201.6千瓦,预计年发电量21万度,减少碳排放量756吨。并网之后,这批光伏板已发电10750度,雨天也能保持每天约230度的发电量。
按照预期,横坎头村每年可以通过光伏发电获得6万元收益。光伏发电与景区线路“上改下”工程同步开展,当地的红色旅游产业也因此受益。
记者从国网宁波供电公司了解到,截至6月19日,全市光伏总装机量达132万千瓦,今年1月至5月发电3.32亿千瓦时。
科技创新秸秆变“木头”将树木还给森林
记者金鹭 通讯员高晓静
“像木材一样可钉可铆,点燃10秒后离火自灭,不会翘曲也不发生霉变,而且价格比普通木材还要低。”前天,记者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看到了这种奇怪的“木头”,虽然它长得和木头一样,但有八成材料是秸秆。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市民在家具材料选择中更喜爱于实木或复合板材,市场上也常常打出“全实木制造”等招牌吸引消费者。然而,随着社会对木材需求量越来越大,森林生长的速度已渐渐满足不了需求,2017年,我国木材进口依赖度已经在60%以上。
当低碳生活成为主流,一种由宁波研发的仿木材料将有望成为市场“新秀”。近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将草本植物纤维(秸秆)与塑料树脂结合,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仿木材料——植物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并且其对水火还具有“免疫”属性。团队牵头人朱锦告诉记者,目前,研究团队通过与一家山东科企合作,已能制备出植物纤维填充量高达80%的植物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
仿木使用寿命远远优于原木,经过长年风吹日晒也不会腐蚀褪色,更不会生虫,既耐用又环保,还防火。朱锦表示,随着研发和市场推广的深入,由秸秆制成的仿木产品会很快进入市场,从而促使人类将树木还给森林。
绿色建筑一幢楼可减少碳排放量126万公斤
记者杨绪忠 通讯员田国垒
这几天,位于高新区院士路的太平鸟高新区男装办公楼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其斜向圆柱形的造型已初具轮廓。
“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一环,我们这两天正在进行光伏线路安装和遮阳施工,预计本月可以安装完毕。”在现场施工的宁波浙华智慧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经理赵刚对记者说。
该大楼集办公、研发、创意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为企业总部办公楼,总建筑面积7.55万平方米,建筑层数地上五层、地下三层。建筑项目最大的特色,是全面采用了绿色理念,按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设计建造,采用了太阳能光伏系统+空气源热泵、节能机电设备、节水、海绵城市建设(雨水回用、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等)、一氧化碳浓度监测、建筑遮阳等12项技术。
“结合绿色建筑相关要求,我们给设计单位提出了多条节能的建议,如原来计划采用传统空调主机,采用传统球轴承带动,这样会因为摩擦而造成能耗损失,我们建议采用具有磁悬浮技术的空调主机,仅此一项,就把主机实际运行能效提高20%以上。”宁波华聪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绿色建筑事业部负责人尹金戈介绍,整幢大楼在其生命期内的方案设计、建材生产、施工建造、运行维护、拆解、回收等阶段均考虑到了碳排放总量的减少问题。其中,光伏项目成为减碳固碳的主力军,以大楼生命周期50年计,减碳量为126万公斤二氧化碳,减碳固碳占比31.53%。
据市住建局提供的信息,全市去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200万平方米,新增6个绿色建筑高星级示范项目,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0.21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建筑节能目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