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时间:2019年8月5日
地点坐标:海天集团总部大楼
讲述人:张静来,海天集团副总裁、工会主席
叶成刚,海天集团信息中心IT技术经理
“当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农村作坊竟然能够将产品远销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塑机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在海天待了整整44年,张静来亲眼见证了这个传奇。
白手起家,“蚂蚁啃骨头”
1975年,21岁的张静来结束务农生活,进入“海天”的前身——江南农机厂工作。
这是一家藏在破庙里的小五金厂,流动资金只有100元,外加4台锈迹斑斑、“缺胳膊少腿”的农机设备。
和张静来一样,这里的工人都在农村长大,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就是这群人,在现任海天集团董事长张静章的带领下,硬是用牛刨加工机身,自制简易镗床加工模板,成功试制出第一台60克直角式注塑机。
创业的筚路蓝缕,张静来记得很清楚。七八月的高温天气,张静章带头到车间参加劳动,当铁水注入模具时,不想铁水发生爆炸,让其在医院里躺了好长时间。
“老实说,那时乡镇企业没什么地位,没有原材料,也没有机械工具,所有的产品生产、企业管理得‘蚂蚁啃骨头’,靠自己一点一点摸索,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张静来说。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海天一下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所有产品特别紧俏,供不应求。”据张静来回忆,当时前来的客商是拿着装满现金的编织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些由5元、10元凑起来的钞票存到银行,光清点就得花上半天时间。
也是在那时,海天办起了夜校、培训班,加强员工再学习再教育,同时主动出击,和上海轻工机械技术研究所、北京化工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企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实业报国,“开眼看世界”
2003年,研究生毕业的叶成刚进入海天,成家、立业、入党、晋升,一晃就是16个年头。
每次上党课时,集团党委书记张静章分享的故事,总能带给他别样的体会。
“想当年,第一台120吨注塑机在巴西展示时,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异国土地上升起,我的心情异常激动。我们一定要团结一心,把攀登世界装备工业的最高峰作为使命,要在世界舞台扬眉吐气。”
张静章的话,让台下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的叶成刚心潮澎湃。装备强则国强,注塑机被誉为“塑料产品之母”,是支撑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石。
但是,在中国,不管是注塑机还是数控机床,高端控制器、液压阀等核心部件都依赖国外进口,而且价格昂贵;作为注塑机生产和应用大国,中国在全球中高端注塑机的技术和市场上鲜有话语权。
“可以说,装备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的薄弱环节。因为它考验的不是一项孤立的技术,而是整个产业链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制造水平。”叶成刚说,自主创新这条路不仅漫长,而且充满了风险,充满了不确定性。
海天从来不曾气馁。张静来记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宁波作自主创新专题调研时就强调,要加快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不负期望,负重前行。
2006年,经过近10年的持续攻关,海天塑机发明的伺服节能型注塑机,引领了行业绿色发展的潮流,平均节电50%左右。
随后,海天自主研发的全电动注塑机、两板式注塑机填补了我国精密注塑机行业的空白,一举打破了欧美国家对高端塑机制造垄断的最后一个壁垒。
2014年,海天研制的国内首台锁模力6600吨、容模量50立方米的超大型精密注塑机,成功应用到“城市管网”建设等行业领域,有助于解决超大型精密构件的“卡脖子”难题。
尊重技术,“矢志创新路”
2018年,海天集团公司年产值157.6亿元、年销售额153亿元、利税33.6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历经40多年砥砺创新,海天造出了我国最大的精密注塑机、首台全电动注塑机,如今已成为引领中国注塑机产业的“风向标”。
是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还是站到国际市场上继续厮杀?海天选择了后者。在叶成刚看来,无论是集团高层还是普通员工,已将自主创新精神渗入了自己的日常,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求变。
“刚刚走出国门的时候,我们更多依靠的是产品的‘性价比’;现在,我们希望通过在高品质的细分市场上精雕细琢,以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为民族工业在国际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张静来说。
据统计,海天集团的研发经费投入常年保持销售收入的5%左右,近几年海天塑机年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其中新产品贡献率高达60%;同时,在海天塑机每8名员工中,就有一人是科技人才。
当年,为了引进原德国塑料与橡胶机械协会主席海勒姆·弗兰茨担任执行副总裁,海天在实行股权激励的同时,还开出了超过100万元的年薪,是集团董事长本人的10多倍,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可以说,海天一直以尊重人才、尊重技术为导向,这是公司的立身之本。”张静来说,海天内部还长期设立年度“技术创新奖”,鼓励员工自主创新。
采访的最后,叶成刚向我们吐露了心声:“作为年轻一代的建设者,我们一定会传承好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海天精神,努力追赶行业内的国际巨头,让‘中国制造’真正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