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村小景。(大佳何镇供图)
上周四,中国人民大学-葛家村融合设计艺术展在宁海大佳何镇葛家村拉开帷幕,这个偏僻的山村如同过节般热闹。看到自己参与设计制作的作品陈列在展厅,做了30多年泥水匠的葛万永心里乐开了花。
在开展仪式上,葛家村宣布成立“乡建艺术团”,86名村民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手中接过了“乡建艺术家”聘书。葛家村还输出人才,当场与前童鹿山村、西店崔家村签约共建艺术乡村。
短短4个月,从土生土长的农民,蜕变为乡村建设艺术家,这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融合设计,村民不是旁观者
历经大建设、大整治,这几年,宁海乡村大变样。如何提升村庄品位,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推动农村更深层次变革?今年初,宁海着力探索艺术振兴乡村的新路径。这与远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不谋而合。
今年4月,丛志强带领3名研究生,携“设计推动乡村内生发展”课题,千里迢迢来到宁海,选择葛家村作为实践基地。
“课题的核心,就是在师生的指导下,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参与乡村设计,培养一支本土队伍。”丛志强把这一理念称为“融合设计”。
然而,融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进葛家村,丛志强就“碰了壁”。开头三四天,他把村里的祠堂变成课堂,为村民讲授艺术理论。没想到村民不买账,觉得艺术离自己很遥远,不爱听。村干部心里也嘀咕:不会是来走过场的吧?
说给村民听,不如做给村民看。丛志强感觉不对劲,改变了思路。他走村串户,和村民聊天,了解大家的生活轨迹和精神需求。
村文化礼堂前面的小广场是村民茶余饭后聊天的场所,偌大的场地却没有一把可供休憩的椅子。丛志强看到葛家村山上毛竹连片、溪坑里石头遍布,便和村里几位老人一起,以石头和竹子为原料设计制作了一把椅子。椅子可坐、可躺,村民都非常喜欢。
村内有一条约两百米长的巷子,环境脏乱。丛老师用当地的石头、毛竹以及村民废弃的瓦片、旧衣服等制成风铃、座椅和盆景,让小巷充满艺术气息。大伙儿把它命名为“教授路”。
点滴变化,村民看在眼里。从质疑,到看热闹,再到参与设计,越来越多的村民跃跃欲试。
葛万永家的庭院很大,但杂乱无章。经丛志强点拨,老葛在庭院内的大桂花树下放置了多边形石凳,旁边空地铺上石子、种上花草,装饰用的石磨坊、酒坛子等是家中旧物。丛志强帮他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桂语茶院”。“以前我都是照着图纸做,现在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很有成就感。”葛万永说。
第一次驻村,人大艺术学院团队前后待了12天,改造了10户农居、8个景点。
千年古井、百年老墙、旧木门等,组合成了“时光场域”景观;“石童乐”通过石块堆砌、排列,组成花瓣、饼干等形状,供孩子们嬉戏;用废旧布料制作的“桂花树与生活”艺术布画,展现了村民的美好生活场景……在师生鼓励下,原本对艺术不感兴趣的村民不再是旁观者,他们从艺术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生活的乡村。
改变的是村貌,更是民心
丛志强播下的种子已悄然萌芽。从农家庭院到公共空间,葛家村蜕变的脚步没有停止。
村中心有一处院子,产权归属8户人家。长年来,院子堆放着杂物,成为卫生死角。
村干部提议把它改造成一处景观。经过商量,8户人家全部赞成。如今,院子改造完成,成为村中一景,还有了一个雅致的名称——“玉兰王院”。
村内一条道路旁有4间棚屋,产权分属4户人家。因年久失修,棚屋破败不堪,大煞风景。得知村里要改造,4户人家同意拆除棚屋,宅基地统一交给村委会使用。经过整合提升,这里成了村民的一个共享空间。欣喜之余,丛志强把它取名为“四君子院”。
“以前村民大多无事可做,也不大关心村里事务。”喜在心里的还有村党支部书记葛海峰,他说,“丛老师到来后,改变的是村貌,更是民心。现在全村上下齐心协力办一件事,凝聚力更强了。”
村民叶仙绒家办起了仙绒美术馆,展出的是老物件和自家孩子的字画。眼看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叶仙绒又搞起庭院设计,种上花花草草,让参观者有更好的体验。叶仙绒和邻居早些年因琐事产生过矛盾,两家之间原来隔着一堵围墙。看到叶仙绒家的院子一天比一天漂亮,邻居找叶仙绒商量,将围墙拆了,将自家院子也美化了一番。“开美术馆后,家里热闹了,邻里之间关系也和谐了。”叶仙绒说。
开早餐店的村民袁小仙改了行。她设计、制作的布艺玩偶挂满了工作室,其中一些充满童趣的玩偶,是她13岁的小儿子设计的。“我30年前开过裁缝店,现在成了‘设计师’,继续年轻时的梦想。”袁小仙快人快语。
袁小仙工作室内的竹制桌椅、竹艺台灯、竹杯等都出自丈夫葛国青之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葛国青根本没有制作竹制品的经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开心。”葛国青由衷地表示,艺术家驻村,改变了他们一家的生活。
今年7月,丛志强带领团队再次来到葛家村,这里发生的变化让他惊喜不已:“这就是艺术带来的力量。”
艺术回归生活,乡村大有希望
“葛家是个小山村,从来没有大名声,自从来了艺术家,成网红。”
“村庄面貌提升快,乡村美景美如画,村民成了艺术家,帅不帅?”
……
在葛家村融合设计艺术展开展仪式上,葛万永和其他3位村民一起上台,表演“三句半”。4位农民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丛老师团队入驻葛家村的故事和村里发生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艺术走进乡村已不是新鲜事。但不可否认,“设计师来了,乡村热闹非凡;设计师一走,乡村又回到从前”是一种普遍现象。
“政府号召治理乡村,村民往往参与热情不高。而艺术家驻村的价值,体现在他能把多少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培养成为本土艺术家。”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说。
在丛志强看来,艺术家驻村,关键是要了解村民的需求,服务百姓。“把农村广阔天地作为课堂,让艺术回归生活,乡村大有希望。”他说。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在葛家村融合设计艺术展开幕式上表示,以“融合设计”为代表的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点亮了村民的心扉,探索出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是深入推进校地合作、服务基层的一大创新。
行走在葛家村,40多处赏心悦目的景观大多是就地取材打造的,既花小钱办成了过去不敢想的事,又用艺术化的手段留住了乡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由此,葛家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村干部借势谋划乡村旅游。在村口,一条玻璃栈道即将完工。
在继续改造本村的同时,葛家村的“乡建艺术家”开始对外输出。前童镇一村干部近日找到葛万永,想请他去当设计总监,美化村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