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列养殖场甲鱼丰收。 拍友 李岳潮 摄
浙江在线12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醉 王健 共享联盟余姚站 谢敏军 通讯员 高启源)随着“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工作不久前验收通过,余姚成为宁波首个、全省首批“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而在密密麻麻的验收指标中,养殖尾水直排是“新晋”的一票否决项。
水产养殖产生大量尾水,尾水直排容易造成污染,尾水治理是养殖业绿色发展绕不开的功课。
在宁波这个水产养殖大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21万公顷,养殖尾水量大面广。而与集中在海洋沿岸的海水养殖不同,宁波0.93万公顷的淡水养殖塘深入村庄腹地,连着河湖水系,系着村舍民居,尾水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但是,淡水养殖又是不少村民的致富路,规模小、分布广,尾水治理难度更大,这是全省各地普遍遇到的难题。
去年起,宁波在淡水养殖塘相对集中的余姚破题全域治尾水,全力探索星罗棋布、类型纷杂的淡水养殖塘如何实现尾水治理全覆盖,推动淡水养殖绿色发展。经过摸索他们创新出一套“跑道”治理法,仅余姚就已完成1.48万亩的养殖尾水“零排放”。
“跑”上一圈
尾水净化成清水
冬意渐浓,余姚市阳明街道姚驾桥村的杰鑫淡水养殖场有一口鱼塘已清完塘,开始撒上石灰消毒。每隔三五年,这几口养着青鱼、草鱼等近10种淡水鱼的养殖塘,都要把水放干,清塘抓鱼,这清排出来的就是养殖尾水。“与往年不同,今年,我们这里清塘的尾水已全部装进新挖的尾水处理池里。”养殖场负责人魏金孟边说,边指了指养殖塘东北侧一块蓄满水的人工池。
魏金孟的养殖场,离杭州湾南岸只有12公里,以前,鱼塘的养殖尾水跟周边的鱼塘虾塘一样,都是直接排入附近河道汇入东海的。直到去年底,余姚专门成立渔业健康养殖尾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余姚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实施方案》,推开全域养殖尾水治理工程,他的120亩养殖场建起了尾水处理池。
新建的尾水处理池目测有七八亩左右,分割成3个区块,依次立着沉淀池、曝气池、净化池的牌子,每个区块之间都隔着一道砖块石子砌的、内填充陶料的过滤坝。尾水直接从养殖塘抽到沉淀池,沉淀淤泥等杂物后再经过滤坝流向曝气池增氧,最后流到净化池,依靠种植的生物浮岛等,完成水质生态净化。
“这就像一条‘跑道’,给了尾水空间和时间去自我净化,‘跑’上一圈出来就变成透亮的清水了。”魏金孟口中的“跑道式”净化,正是余姚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的核心模式。
跟全省各地一样,淡水养殖塘是几亩田的“小本生意”。在余姚,面积超过30亩的养殖塘只有112家,更多的是千家万户种养结合的小塘,因而要撬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全域治理“一个不落”,必须考量的是经济实用。“所以,我们在制订方案时,跟很多地方的高科技治水不同,采用的是更简便的以池治水,因地制宜,并且针对全市所有养殖主体,逐一走访排查,挨个给出行之有效的尾水治理意见。”余姚市农业农村局养殖业发展和管理科科长李岳潮说道。
魏金孟算过一笔经济账,他刚建的这个7.5亩的人工池总共花了13万元,政府配套鼓励建池,以每亩1000元的建设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并按建设标准的80%给予财政补贴,每亩补贴最高达到800元,这意味着,他自己只花了几万元。
掌管养殖场多年,魏金孟很清楚这一带养殖尾水的体量。虽说,他的养殖塘因为超低密度养殖,1亩鱼塘尾水产量不到1000斤,只有一般养殖户的十分之一,水体相对来说还干净,但毕竟是120亩的水塘水量,若要保证尾水百分之百达标,绿色无公害,他也是心虚的。“现在好了,净化后的尾水指标比河水还要好!等开春,这些水就会抽回到养殖塘里重新利用,真正做到了‘零排放’。”魏金孟说。
“借道”治水
为少数散户找出路
河姆渡镇小泾浦村村民钱亮的12亩甲鱼养殖塘本是茭白田,周边成片的5亩、10亩的茭白田,也全都像他一样套养了甲鱼。
农田套养水产,是全省淡水养殖产业搞了十几年的生态模式,各地大量的淡水养殖场都是5亩到15亩这样的中小规模,仅余姚河姆渡镇甲鱼养殖就有160多家,总面积近2000亩,其中15亩以上的养殖户只有9家。这些“散户”塘挨着塘、田连着田,给淡水养殖绿色发展带来大难题:一方面遍地散户,尾水的“跑冒滴漏”变得防不胜防;另一方面,若每户建处理池,养殖塘面积甚至都没有人工池大,资源浪费不说,也没有更多空间可以容纳。
河姆渡镇农办水产养殖技术指导员胡俊峰就不止一次勘察钱亮的12亩甲鱼养殖塘,平时水只有10公分的深度,尾水并不会排出去,只有到了汛期,雨量过多,才有少量排放的需求,而以前,这部分“少量的尾水”正是养殖尾水直排中最难监管的一部分。
余姚破题的关键就在于因地转换,为这些“少数”找出路。去年以来,余姚对“散户”们进行了量身改造,每一个养殖塘规划利用周边区域,形成自然的三级处理池,堵牢“散户”养殖尾水的跑漏通道。
钱亮借用到了周边的一块藕田和连通其间的田渠,经简单的改造、打通,尾水在其间跑动,自然沉淀,田渠里的天然水草、植物则帮助水体净化。
“尾水有了出路,再也不用偷排水,不过,没想到,养殖压力一下子变大了,每一步都得严格按生态标准来!”钱亮历数着这些“多”出来的规范:每亩塘甲鱼放养不得超过100只,不能滥用药,不要喂食冰鲜饲料,以免沉积腐烂影响水质……他说,如果不按标准来,养殖塘水质检测达不到标准,他们的尾水就不能借道。
而对于钱亮来说,最在意的是,不能借道导致尾水直排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河姆渡镇打造了名气响当当的甲鱼销售商标“河姆渡”,原则上养殖户们共享使用,但养殖尾水直排是这使用权的“一票否决项”。“没有这个商标加持,按普通甲鱼卖,价格很难卖起来。”钱亮说。
今年,余姚还引入“区块链”技术,不仅将养殖塘联网,为了控制密度保持水质,塘里的甲鱼等水产还配上了二维码,比如一亩甲鱼塘只按标准配100只码,超密度养殖产品就不能得到认可。
“虽然平时我们一直在提生态养殖方法,培训会、学习会开了无数次,但仍有养殖户做不到位,或者懒得做到位,关键在于没有牵动养殖户最根本的利益。”胡俊峰深有感触。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正是余姚养殖尾水治理的精妙之处,它让治水成为一种淡水养殖产业绿色转型的强劲推手。
一招借道治尾水为突破点,余姚催动养殖业绿意更浓,数据显示,今年,余姚各级养殖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打“清水牌”
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余姚“军列甲鱼养殖场”,沿着蜿蜒的木质廊桥一直走,不远处一大块池塘绿植浮岛葱翠,水中鱼光粼粼,惹人垂钓,另一边,增氧机制造出喷泉,瓦砾组成的坝体有着自然的美感。而“贡献”这派田园风光的正是养殖场的尾水处理池,现在,它是整个养殖场最吸睛的地方。
“我这尾水处理池可是一刻都没闲着,平时就蓄水当水中花园,要排养殖尾水时,直接上岗,一点也不浪费。”养殖塘主赵军列兴奋地说道,这一池多用,解了他心头的隐忧。
水产养殖业中,大部分低密度的养殖虽然尾水量大,但出尾水频率其实并不高,像白对虾养殖,虾壳会蜕留在水中,需年年大换水,已经算是尾水的高产出户了。换言之,很多处理池1年只用上一两回,所以赵军列心疼的是,这些处理池平时白白空闲着。养了10多年甲鱼的他,想到建尾水处理池要拿出二三亩地,脑子里快速计算的是少养了300只甲鱼,那就是几万元钱啊!“实在不行,建了之后,再把甲鱼偷偷养回去。”这是建尾水处理池时赵军列心里暗暗的盘算。
赵军列的私心道出的恰是各地尾水治理普遍遇到的问题。全省养殖尾水治理有用高科技设施的,也有土方土法实践,各显神通,最怕遭遇的就是设施建而不用的“形象工程”。“缺少长效机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红利的牵引。任何设施的投入,都要讲求效益最大化,才能从根本上撬动。”余姚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何让尾水治理释放出绿色经济的后劲,是余姚积极破题的方向。
余姚引导养殖户在处理设施上做“文章”,谋求额外效益,这亮出了余姚全域长效治理养殖尾水、推动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又一招。
赵军列拿到余姚农业部门为他私人定制的绿色方案,远超出了他的预期:“他们建议我,处理池做得美些 ,可以发展成观光园!”今年赵军列想把养殖面积扩大到40亩,但简单的养殖规模扩大带来的是巨大的销售压力,现在做成农旅结合,一下子就打开了他的升级思路。找到新方向的他,一口气投入了近百万元,打造甲鱼观光园,游客可以全方位体验甲鱼养殖过程,共走“一颗甲鱼蛋”的成长之路……
这张“清水牌”一亮,赵军列收获了强有力的竞争力,农村产业普遍雷同,谁手握绿色“王牌”,也便赢得了市场。“军列甲鱼养殖场”的甲鱼体验之旅,吸引了游客,而看到绿水悠悠的甲鱼生活环境,游客们抢着带走养殖塘里的产出,赵军列喜滋滋地看着他养了两年的甲鱼卖到120元一斤,3年的甲鱼卖150元一斤,远比市场上的甲鱼价格高出四五倍!
绿色效益,正蓬勃迸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