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全国表彰!宁波7名个人、2个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荣誉
2021年02月25日 14:21:57 来源: 宁聚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大会还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据了解,在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充分酝酿、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经综合评审、统筹考虑,最终评选出1982人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501个集体为先进集体。其中,宁波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国强,吉林省汪清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曹敏杰,安龙万洋众创城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永君,慈溪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副主任黄百央(女),宁海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仇贤林,象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顶峰、宁波市李惠利小学原教师(退休)周秀芳(女)获评先进个人;宁波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帮扶工作队、宁波市就业管理中心获评先进集体。

  来看他们的先进事迹:

  先进个人

  何国强 宁波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8年7月,何国强紧急受命,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统筹开展全市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年来,宁波共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0.1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645个;引进产业合作项目218个,到位资金155.68亿元;完成消费扶贫28.22亿元。至2020年底成功助力延边、黔西南11个国贫县全部摘帽,48.3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新闻联播7次报道宁波工作经验,全国性会议宁波4次作典型发言。2018、2019年宁波在国家考核中连续被评为“好”,成功打赢翻身仗。

  从当初在宁波最高的“山”上与山民一起共创山区致富之路,到进入宁波最远的“海岛”与渔民共谋利用国家保税港区政策在对外开放中腾飞致富,再到组织发动全宁波上下倾情投入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一路走来,风尘仆仆,近20年如一日,他初心不改。

  扶贫工作对于何国强来说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刚满30岁的他,就任宁波最贫困最远的乡镇,被称为宁波“青藏高原”的余姚四明山镇镇长、书记。他大力发展高山特色林业,获得中国红枫之乡和中国樱花之乡称号;以“一村一特、一村一品”发展特色林业经济,获评全省十大“兴林富民乡镇”;建设漂流、省级地质公园等项目,推动老百姓兴办农家乐,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果断拍板上马宁波市施工难度最大的溪棠公路,圆了山区百姓多年的有路梦想。之后,何国强又被调到宁波大陆最边缘的一个孤立海岛上工作,一如既往带领群众在对外开放中实现腾飞致富。

  就任支援合作局局长后,经过充分调研,他提出了“这是宁波的份内事”“帮扶地也是脱贫攻坚主战场”等观点,以“体系化”织密一张科学的帮扶网络,全力构建“五个四”工作法,通过建立标准化台帐、最多报一次前后方响应、督查交办催办、工作品牌化交流推广等四大制度,有效运用年考核、季点评、月排名、日通报“四时评价”制度,实施挂图作战,对完成进度进行定量评估,通过高效的运行机制,极大提升全市扶贫协作工作效能,实现最优工作成果,得到市委领导高度认同,迅速成为全市上下的统一认识。他每年飞行近10万公里,足迹踏遍了宁波所有对口地区,马不停蹄为对口扶贫地区跑项目、抓落地。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与当地贫困群众在一起,坚持走村入户访民情,听他们所想所需所盼,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思路,从群众中找到推进工作的方向。

  他率先探索“扶贫协作+定点扶贫”模式,与公安部扶贫办开展“甬安合作”,取得了一批实实在在的成果;率先建设消费扶贫综合体—山丘市集,汇聚宁波九大对口地区扶贫产品,打造成为特色街区;筹建“宁波市对口协作和反贫困国际研究院”,为开展对口协作提供智力支持,利用宁波开放优势讲好“扶贫故事”。疫情期间,还着重抓好贫困群众的稳岗就业,保障370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来甬稳定就业。宁波作为唯一城市代表在全国就业扶贫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并在国新办举办的全国就业扶贫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做法。

  曹敏杰 吉林省汪清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曹敏杰同志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重要论述,三年来扎根东北大地,融入第二故乡,在“老少边穷”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吉林省深度贫困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心同行,扎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担责不误、临难不却,全力助推汪清县脱贫攻坚。2020年4月11日,汪清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一是实施产业帮扶。借鉴宁波市北仑区发展产业的经验做法,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把产业扶贫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运用工业化思维发展黑木耳产业。三年来,抓标准、建基地、树品牌、育市场,累计协调各类资金2.13亿元,建成黑木耳产业项目28个,菌包成菌率由90% 提升到99% 以上,建成北仑汪清健康科技孵化园、天桥岭黑木耳产业特色小镇、红鸡冠黑木耳产业示范带,推动全县黑木耳产业全面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2826人,惠及全县16380贫困人口,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从“扶贫”到“致富”的精准扶贫模式。2020年,全县黑木耳产量3.5 万吨(干品),占吉林全省的30%,产值达34 亿元;全县黑木耳种植户1.4万人,带动全县3万余人从事黑木耳相关产业。汪清小木耳从农村副业发展为脱贫主业,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活力。“小木耳”撬动“大扶贫”的做法与成效,在央视攻坚之星第三十五期予以专题报道。

  二是推进人才帮扶。三年来,按照“汪清所需,宁波所能”,累计协调109名宁波专家开展帮扶工作。针对当地多发疾病,协调泌尿、心内、病理、关节等57名宁波医生梯度帮扶,实施医疗新技术新项目74例,在延边晨报和吉林汪清新闻在线开设“宁波医生聊健康”专栏刊出25期健康普及文章,县泌尿外科中心、消化内镜中心挂牌运行。着力培养当地医生团队,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医疗帮扶“通畅行动”,通过技术支持、平台打造、设立爱心基金等途径,帮助93名贫困户实现零费用就医,解决了贫困户就医最后一米距离,经验做法入选国务院扶贫办“携手奔小康”行动典型案例。

  三、推动社会帮扶。三年来,协调动员东部力量加大对贫困村的结对帮扶力度,从政府到社会,从企业到民间,从社会组织到爱心人士,点对点细化帮扶,密织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结对帮扶网络,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累计募集社会帮扶资金物资3996万元,包括医疗设备、录播教室、急救设施及群众急需的民生物资,深受汪清贫困群众好评。2020 年6月15 日,汪清县政府把一条城区干道命名为“北仑路”以示纪念,成为两地人民的“连心路”。

  袁永君 安龙万洋众创城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万洋集团一直秉持“让企业有个家,我才是企业家”的理念,做有爱心、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企业是全体万洋人的精神追求,在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做好产业和实业的同时,也积极投身教育帮扶等公益,参与产业扶贫等攻坚事业。

  在宁波慈溪市政府的引荐下,万洋集团袁永君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号召,主动将战略眼光转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安龙县,参与到东西部协作产业扶贫行动中。

  2018年初,结合安龙县产业发展现状规划和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实际需求,袁永君带领团队在深入调研后,决心帮助安龙县打造一个东西部产业协作的制造业高质量承接平台——慈溪·安龙万洋众创城。这是宁波首个对口帮扶黔西南州的共建产业园项目。项目总规划用地约1000亩,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一期项目总用地360亩),项目一期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将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实现税收约1亿元。三期累计总产值2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以上,实现税收约2.5亿元。

  两年多以来,袁永君一心扑在园区建设和招商工作上,无数次往返甬黔两地,全力攻坚协调项目推进,贵州安龙县成了他的第二故乡——2019年4月,项目完成投资协议签订;5月,园区正式开工建设;6-12月,园区全国产业招商全面启动,袁永君亲自上阵召开招商接洽会10余场次,接待宁波、安徽、江苏等地企业家考察团200余批次。

  2020年初,面对“新冠”疫情汹涌来袭,袁永君沉着应对、科学统筹,在确保疫情安全可控的前提下,组织员工全力以赴赶工期;同时,他紧急联动安龙县政府和万洋集团各方资源,加派人手、夜以继日、马不停蹄推进项目建设,这也为安龙万洋园区的提前交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在同年4月,袁永君组织捐建的“阿拉并嘎”爱心活动中心开工仪式在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雨樟镇并嘎村举行。‘阿拉’是宁波方言,意思是‘我们’,‘阿拉并嘎’寓意宁波与并嘎的深厚友谊。

  “磨杵成针,天道酬勤”。2020年9月22日,随着佰莱克斯凉拖、金莱服饰、丹峰家具等第一批14家优质企业相继开工投产,标志着安龙万洋众创城一期正式开园。这比原先计划整整提前了2个多月,跑出了跨省域合作、同体量产业园区项目建成投产的“最快速度”。

  在开园仪式上,当他真真切切、耳闻目睹了首批400多名安龙当地贫困群众,在万洋众创城“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圆了致富梦时,袁永君瞬间泪目,他说这两年多以来所有的艰辛和努力,都有了最好的福报。

  黄百央(女) 慈溪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副主任

  黄百央,女,从教30年,党龄24年,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实践德育工作与班集体建设。2018-2019年,她不远千里,援黔支教一年,挂职黔西南州兴仁市凤凰中学“第一校长”。

  不忘初心,黄百央始终坚守“总有一条路可以抵达心灵”的信念。在贵州扶贫期间,她面对四面环山的凤凰中学新学校,面对平均年龄25岁的百名新教师,她有针对性地拟定21个帮扶需求项目,积极开展“党建+扶贫”支教“八个一”行动。率先成立“慈溪-兴仁党员先锋驿站”;首开黔西南州第一家“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工作坊”;办好德育名师讲堂、智慧云课;开展“融入式”跟岗、“倾情式”帮扶、教师“心灵导师”志愿者、家长沙龙等等一系列活动,引领师生去发现美,确保每位教职工都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引路人。

  每星期一上午第五节课,黄百央固定时间给年轻班主任上课;每周三和四晚上,她分别给高一高二50多名“困惑”学生上“成长之道”课。她开发“师生联心十节课”;组建教师、家长微信学习交流群;促进教师、学生、家长等三级思政课全面落地。她提倡家访三张名片“抱团家访、项目家访、温情家访”,七次“医教合作”把健康送到家庭,送到学校;她还主动对接兴仁市人民检察院、市红十字会、团市委等单位,对接聘请“法制导师”、“健康导师”,率先构建起“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新颖育人方式。她带领罗仁雨、解琴两位班主任首次走出大山登上湖南湘潭召开全国班集体建设会议,罗仁雨老师获得全国教育故事演讲一等奖;两位班主任被评为全国情感教育领跑者培养对象。

  她撰写了21万字的支教日志《总有一条路可以抵达心灵》,并编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声》《师生和谐之声》《亲子沟通之声》3本凤凰中学党员先锋驿站读本。支教1年她先后组织开展两期全国德育名师送教活动,各级党员进校园开课136人次,受惠师生、家长3600余人次,上山家访43人,个人结对助学4人,牵线慈溪籍爱心企业家捐款16.2万,爱心人士定向结对56名贫困生。

  支教回来后,她继续助力慈溪市团市委、慈善总会组织“慈爱助黔”爱心结对助学活动。2020疫情期间,她开设“情感教育云学习室”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与黔西南州凤凰中学师生开展德育指导。其育人事迹曾被《中国教育报》、《德育报》、《中小学班主任》以及金州教育等媒体多次报道。2020年10月9日《人民日报》新闻平台刊登了由《宁波晚报》推荐的写黄百央支教事迹的文章——点赞宁波好老师:她带去45本书,带回一本《爱在黔西南》。

  仇贤林 宁海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仇贤林同志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就一直从事扶贫工作,是浙江省、宁波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领域的标杆。11年来,他跑遍贵州省晴隆县下辖的2个街道、8个镇、4个乡、50多个贫困村,60余次深入对口帮扶的晴隆县,助力晴隆顺利脱贫摘帽。

  他是参谋员,提出“打造新时代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县,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目标定位,紧紧围绕“上级要求、对方所需、宁海所能”原则,全力争取成立对口协作科,组建工作专班。近年来,他牵头起草《关于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和山海协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20余项政策文件,牵头撰写《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 助力精准脱贫“攻坚战”》等3篇全国案例,特别是《甬黔携手,共建贫困留守妇女家门口的“创业孵化基地”》在2020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获评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首批34个最佳案例,是全省唯一入选的推广分享国内外减贫成功实践案例。

  他是指挥员,始终带着使命、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用心用情用力高标准推进工作。积极借鉴“三军联合演习——体系化作战”模式,探索“一盘棋”“双主云”“三层级”工作路径,深化“县级共商,局级共推,股级共抓”扶贫协作新模式,真正架起扶贫协作大通道。他坚持“专班运行、体系作战”模式,实行高层引领、中层推动、基层落实,努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互惠、合作共赢”的扶贫协作大格局,召开专班会议50多次,高质高效推进对口帮扶工作成效显著。近两年,他组织安排扶贫日主题宣传、调研对接等各类活动40多次,宁晴两地党政领导带队互访15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8次,多个部门、多家企业互访考察。

  他是战斗员,充分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战斗的优良作风。2020年在装了6个心脏支架的情况下,仍在“产业助晴”“就业扶晴”“智力援晴”“医疗支晴”“携手小康”等一线攻坚。近三年,他先后到访晴隆30余次,牵线20多家企业赴晴隆投资近10亿元,引进和扶持茶叶、牛羊、南美白对虾和优果鲜蔬等成为当地主导或特色产业,直接带动晴隆县3万多人脱贫。近两年,协调落实帮扶财政资金1.21亿元、帮扶项目37个,社会帮扶资金3442万元,助力晴隆打好打赢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硬仗。同时,为切实把党的扶贫政策和最新协作成果宣传出去,他带头做好宣传员。

  仇贤林同志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作出了示范和贡献。

  陈顶峰 象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陈顶峰在31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中,有16年具体从事脱贫攻坚工作。他积极谋划脱贫攻坚工作,牵头制订出台《促进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等17个政策意见,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扶贫大格局。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为全面改善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8年来统筹安排2.5亿元资金,实施101个欠发达村的村庄整治提升工程,23个村直接迈入全面小康示范村行列,7个村获得了省市级荣誉。实施山区海岛移民工程,帮助777 户2778人偏远山区海岛困难群众下山离岛;开展产业帮扶工程,在全市率先开展小额信贷贴息,328户低收入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建成来料加工厂(点)15个,惠及742人。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尤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陈顶峰创新扶贫模式,大力推广“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积极打造“白鹅+”扶贫产业链,建立县内白鹅产业扶贫基地24个,省内外扶贫基地5个,带动2000多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同时,他走遍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做好低收入农户住房、饮水、教育、医疗兜底保障,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各类需求70余个,在全县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身体力行带头结对,实现低收入农户结对全覆盖,5年来全县低收入农户均收入增幅在12%以上。

  周秀芳(女) 宁波市李惠利小学原教师(退休)

  2015年,已经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12年的周秀芳老师来到湖南溆浦,年近七旬的她踏上漫漫扶贫支教路,她带来了宁波人的爱心,架起了溆浦与宁波“东西教育协作扶贫”之桥。此后的2000多个日夜,她无私奉献、用爱心让山区贫困孩子走进了明亮教室;她大爱无言、用温情为贫困山区孩子点燃了希望与梦想。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扶贫事业,形成了一个3000多人的爱心团队,先后在溆浦贫困山区捐建希望小学21所,结对帮扶322名贫困学生,累计捐献款物达2000余万元。

  从贵州到湖南,千里支教照亮尽夕阳余晖。周老师2003退休,但她人退心不退,一直关心关注着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2014年在贵州省惠水县支教。2015年春节,她偶然听到一个朋友讲述湖南省溆浦县北斗溪镇艰苦的教学环境,便下决心要去帮助山里的那些孩子。春节一过,周秀芳就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溆浦,投身教育扶贫事业。来回学校的路坡陡弯急,有恐高症的周秀芳上山下山坐在车上都要闭着眼睛。

  从老师到学生,师生援手捐修希望小学。来到溆浦后,她在朋友圈分享的支教生活,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传播,大家纷纷点赞,并用实际行动支持周秀芳。在周奶奶的支教故事感召下,宁波人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了援手,越来越多的人集聚在周秀芳周围,形成了一个爱心团队,宁波和溆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人通过电话、微博、微信等方式联系到周秀芳,通过她在贫困山村里建起明亮的教室,通过她帮助贫困家庭的儿童。在她的牵线搭桥下,家乡的爱燃烧到贫困山区,山区的孩子感受到异乡亲人般的温暖和深情。从2015年4月起,她组织捐建第一所希望小学,前后捐建21所。经过周老师的努力,爱心支教已上升到东西协作扶贫新高度,溆浦县选派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去宁波挂职锻炼。在劳动力转移、产业扶贫等多个领域,宁波市也向溆浦县伸出了援助之手。

  如今,她不但是山里孩子们的周老师,更是他们敬爱的周奶奶。她的教育扶贫事迹被广为传颂,仅2017年至2019年,周老师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全国“最美家庭”、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道德模范、第六届“CCTV年度慈善人物”、北京师范大学“最美教师志愿者”、怀化市助人为乐模范等荣誉。2020年,她的事迹入选中国志愿者扶贫案例50佳。

  先进集体

  宁波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帮扶工作队

  黔西南州地处黔滇桂石漠化集中连片核心地带,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自2018年赴岗以来,帮扶工作队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大力推动扶贫协作工作,推动实现两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多项帮扶工作得到汪洋同志、胡春华同志、刘永富同志等领导批示肯定。东西部协作“甬黔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予以表扬推广。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安吉白茶捐赠项目“白叶一号”落地州内,成为全国获赠茶苗最多的地区,并多次被国务院扶贫办现场推广经验。长毛兔产业扶贫等工作做法入选全国扶贫协作经典案例。帮扶工作队2019年获评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0年获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奖“组织工作奖”。当前,黔西南州7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6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5.2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工作队主要做法是:一是产业协作梯度化。通过扶贫协作引进项目122个,到位资金110余亿元,带动贫困人口9.42万人(次),携手共建产业园区7个。其中,安龙·慈溪万洋众创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一期工程于9月22日正式开园,入驻企业14家,走出了“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新路子,成为贵州省首个推动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的“样板工程”。二是资金项目精准化。2018年以来,帮扶工作队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坛坪坝区等帮扶项目425个,投入宁波帮扶资金11.8亿元,覆盖带动38余万贫困人口增收。三是劳务协作订单化。今年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新增组织贫困劳动力到浙江省就业8563人、其他地区就业7232人、省内就近就业15348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同志专门批示:“在东部稳岗、防止和减少回流,宁波的做法应推广”。四是人才支援全链化。不断强化干部人才互派、交流培训、技术引进等工作,横向纵向全方面全链化开展两地人才交流。2016年以来两地互派干部挂职179人、专技人才2527人。通过开设“镇海班”、建设刘秀祥工作室、开设“携手同步•e路同行”课堂等方式进行教育帮扶;帮助建设“胸痛中心”“创伤中心”等10余个特色专科,首次引进腹腔镜手术、开颅手术、中医小针刀等40余项先进技术,帮助黔西南州打造了一支“带不走”干部人才队伍。五是携手奔小康结对化。以“一对一”或“多对一”方式,在贵州省率先实现与贫困县(市)、乡镇中心学校、卫生院和深度贫困村“四个结对帮扶全覆盖”,奏响了市州携手、区县对接、乡村结对、企业(社会组织)进村立体化帮扶的扶贫协作“大合唱”。

  宁波市就业管理中心

  宁波市就业管理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在市人力社保局党组坚强领导下,紧扣脱贫攻坚目标,通过建立跨区域就业协作机制、制定专属稳岗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开发爱心岗位等多种形式,全力打好转移就业突破战,确保对口地区贫困人员“进得来、稳得住、能融入”,成功实现贫困人员从“出不来、没人来”到“踊跃来、抢着来”的历史性突破,逐步推动从“就业安置脱贫”向“高质量稳定就业”转变,相关做法得到全国政协汪洋主席批示肯定。我市的劳务协作工作两次作为唯一城市典型代表在全国性扶贫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并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向全国介绍就业扶贫协作的“宁波经验”。目前,全国在宁波就业和居住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1.5万人,每年均大幅超额完成国家扶贫指标任务。

  一是发挥组织优势,想方设法让贫困劳动力“进得来”。在市人社局党组的精准谋划有力指导下,指导全市各地建立就业工作专班,部署“十个一批”系列稳就业措施;全面保障复工复产,创新建立“十省百市千县”就业协作机制,保障贫困劳动力及时安全返甬并能稳定就业;创新编制《劳动力来源分布热力图》,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地区开通返岗专机、专列和专车,使务工人员出得了家门,进的来厂门,共接返务工人员超14万人。创新招人机制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抓住节日农忙等时机,引导鼓励贫困人员来甬就业。三年以来,中心工作人员40余人次前往对口地区对接劳务协作工作,累计路程超10万公里。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多措并举保障贫困人员“稳得住”。出台专门政策,鼓励企业开发“不限性别、年龄、学历、技能”的爱心岗位,对接收对口地区贫困人员就业的用人单位,实行每年不超过2万元/人的吸纳就业扶贫岗位补贴,三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发和保持爱心岗位超1万个,累计发放爱心岗位补贴2500余万元,惠及4955人次;与对口地区组织专班签订了3个层面11份促进稳岗协议,并建立每周一调度一研判工作制度,加大建档立卡人员在甬就业情况动态监测和余缺调剂力度,确保贫困劳动力不因企业原因而失业。

  三是搞好贴心服务,积极主动保障贫困劳动力“能融入”。开展“安心入甬”服务,及时出台优惠政策,打破务工人员入职前期开销相对较大、收入相对较低的困境;对表现优秀的在甬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支持对口地区在甬成立务工人员临时党组织,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推行务工人员议事机制、共治机制,引导建档立卡人员在甬安心就业;营造亲情化留人环境,推出 “亲情岗位”,并提供“夫妻宿舍”;提供妈妈式服务,重要节假日上门慰问,对生病员工关心关爱,帮助解决子女就学等一系列问题。

标签: 扶贫;脱贫;就业;支教 责任编辑: 杨烁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全国表彰!宁波7名个人、2个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