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启幕 余姚井头山遗址参与竞逐
2021年04月12日 14:31:42 来源: 中国宁波网

  4月12日,一年一度的“考古奥斯卡”来了,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在北京举行,今年线上线下同时在线。共有20个考古项目角逐TOP10,4月13日中午将揭晓结果。

  早上8点半开始的终极PK,进行到第二个项目,就出现了小高潮。是哪位男神,让主持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连“催”两次?

  不好意思,是来自我们浙江8000年的井头山人。

  好了,我正经一点。9点08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的发掘领队孙国平第二个出场。难得看到孙老师穿西装。

  这9年,他带着三个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蹲守井头山,发掘了这个把宁波人类活动的历史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的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其实前缀还可以更长。这个距今8000年的大型吃货现场,捅破了宁波地区历史的“天花板”,信息量实在太大太大,孙老师光是晒各种近江牡蛎、蛏子、生蚝壳、木器的PPT页面都“来色八接”,我们在屏幕前看到流口水,忍不住拿出柠檬挤一挤啊。

  基本款先了解一下——

  井头山发现了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聚落遗迹,出土遗物按性质分为两大类:

  人工器物和自然遗存:

  一、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400多件。

  出土陶片数万片,初步整理后已修复30多件陶器,器形有釜、敞口盆、圈足盘、碗、小杯、深腹罐、釜支脚、陶拍等,陶质以夹砂陶为主,还有夹炭陶、夹细砂陶、夹贝壳碎屑陶等,陶胎以灰褐色、红褐色为主,厚薄不均,用泥条叠筑加拍打成形,部分有贴塑特征,炊器内壁均有明显的拍打凹窝;纹饰主要有绳纹、浅方格纹、横向篮纹、锯齿纹、蚶齿戳印纹等,部分器表装饰红衣或黑衣,并有少量简单图案的彩陶。

  二、自然遗存中以动植物遗存为主,还有大量胶结着牡蛎壳的小块礁石。动物遗存中最多的是当时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海洋软体动物的贝壳,主要种类有泥蚶、海螺、牡蛎、缢蛏、文蛤等5大类,其次是各类渔猎动物骨骸,以鹿科动物骨头为主,也有一些猪、狗、圣水牛、水獭等动物的骨头,以及海鱼的脊椎骨、牙齿、耳石等。

  孙国平做了很多图表,这张很直观——

  孙老师给我们展现了海鲜带货第一村的实力——

  海螺壳——

  贝器,在浙江省考古史上是第一次发现,近江牡蛎壳加工而成——

  大大小小的蚶壳,拍摄老师辛苦了——

  残存鹿角的鹿头骨——

  出土海洋动物骨骸——

  这只木碗,可以随身携带,比河姆渡著名的木碗还早2000年,可以说是世界上保存最早的木碗——

  “超时了3分钟,我实在不忍打断,但是没有时间提问了。“主持人李水城老师也看得眼花缭乱,干货太多了。

  这个海鲜带货第一村在这一年里频繁刷屏。当然是因为它的重大考古发现和学术价值,我依然记得去年在宁波举行的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说得最多的词:震惊、前所未有、独一无二。

  孙老师今天的开场,很妙,他向观众抛出了三个问题,有悬疑惑,也体现了一个考古人常年的思考——

  我们经常在思考三个层面的问题,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后,我们一直在寻找它的来源问题。第二,长三角沿海地区遗址没有发现贝丘遗址,我们一直在思考。第三,我们国家发现过很多贝丘遗址,在中国一万多公里海岸线及近海岛屿上,从北到南,比如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发现了150多个古代贝丘遗址,展现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的海洋生活,海鲜是他们的主食。但是,绝大多数年代距今4000年-5000年之间,这跟我们中国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不匹配,中国海洋文化的起源,到底在何时何地?

  “我们的工作中一直关注这样的核心问题,我们寄希望于沿海考古发现的突破,井头山遗址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项目负责人每人只有20分钟,必须集中精力展现考古成果,根本没有时间夹带“感情”,抒情和诗意大都自动省略了。但是,在这段悬疑惑开场之后,孙老师忽然话题一转。

  他讲了一个故事,井头山是如何发现的,他把“自己”的时间“留”给了两个普通人,其中一位,已经去世。

  去年,记者第一时间发布井头山重要考古发现的消息后,一位名为“大嘴巴量贩零食专卖店”的网友在官微的留言:

  “早年我爸和堂伯放羊时发现这一情况立即两人拿着文物去向田螺山负责人汇报,一直想知道是否有重要考古价值,今天听到这个消息实在高兴,但是堂伯因早年心脏病发离世,没能等到这么大的好消息。”

  今天,孙国平花了5分钟,讲述了这个故事——

  2013年10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在距田螺山遗址现场馆不到2公里的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村南侧,村民王维尧和堂哥王维新像往常一样到61省道南侧的一处荒草茂盛的待建厂区内放羊、割草。

  无意间,他们注意到草丛里有一小堆一小堆的白色贝壳和动物碎骨头等混杂在一起的东西。事后他们才明白之所以那天能看到这些平时难得看到的奇怪东西,真是巧合:当年夏天,那家企业要建造厂房,之前需要做地质勘探,钻头从地下取出的土样就堆放在草地上。(后来经过机器再钻探得知,这些特殊遗物来自地下10米左右,大大超出了河姆渡遗址文化层最大埋深仅4米的深度)。

  国庆后的那场水灾退去后,原本包裹在淤泥中的一些贝壳,连带骨头碎片、小块陶片被水浸泡后散落到地表草丛里。当时,哥俩的脑子里闪过了一个意念,这些物品可能是“古董”,觉得这里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田螺山遗址现场馆不远,要不拣一些送给那边的工作人员去看看再说吧。他们立马拣了一包塑料袋的样品,骑了几分钟电瓶车,送到了田螺山考古队住地的技工徐志清手里。

  当技工把这包东西交给我时,这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对象!我们花了一个月时间找到了遗址的位置,主动做了钻探和调查。

  我们在直播屏幕上,只能看到PPT在翻页,看不到孙国平老师的脸,但是,可以感受到他平静叙述下的一些不平静——

  “我非常感恩,我得插上两句,这两位老师中的其中一位,前几年已经去世,另一位,很巧,今天平生第一次到北京旅游。”

  翻到这一页PPT,孙国平放上了这位普通人的照片,发现者之一王维尧。

  在这样一场学术汇报里,孙国平让我们看到了更多考古背后的故事,普通人参与考古发现的故事。

  这样极少出现的温情时刻,也让孙国平“超时”了。

  “言归正传。”孙老师收放自如。接下来的晒家底部分,我们看到了一个豪华的考古现场——钢结构基坑。

  2018年,根据该遗址文化堆积的超大埋深(距现地表5~10米)和被海相沉积覆盖的低海拔埋藏环境(-3~-8米)的空前特殊性,发掘之前由工程部门建设一个围护发掘区的钢结构基坑。2019年9月~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750平方米。

  此前,三星堆遗址考古的多学科合作有33家单位参与,而孙老师晒出了这样一张表格,井头山多学科研究工作,有20多家单位参与,涉及了方方面面。

  总结一下:井头山是典型海岸贝丘遗址,具有浓厚而鲜明的海洋文化属性,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是中国海洋文化探源的一次重大发现,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环境和海平面上升过程树立了精确的时空坐标;也为研究西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的起源提供了宝贵材料。


标签: 遗址;海洋文化;文物考古;遗址博物馆 责任编辑: 杨丹丹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nbnews/202104/W020210412523001968388.jpg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启幕 余姚井头山遗址参与竞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