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阳(化名)那么小,不上学可惜了,我一定要让他重返课堂!”
家住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都市森林社区的宁波“助学奶奶”顾雅芬今年72岁,是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
今年4月20日,她得知4年前结对的贵州贫困孩子阳阳辍学,急坏了。她让孙女给阳阳写信,让学校老师劝他,还求助了当地媒体。5月27日,阳阳终于重返学校。
6月5日,记者在社区采访时,无意间听社工说起了这桩事……
每天揣着一张报纸“寻人”
“这是我和家人及身边朋友结对的7个贵州贫困孩子的资料。每年都是我负责给孩子们寄衣服、鞋子,寄助学金。”桌上整整齐齐放着7个孩子的基本资料。顾雅芬结对贫困孩子的事,要从2014年说起。
顾雅芬退休后,一直想结对贫困孩子,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2014年,她在报纸上看到了潘焕军助学的新闻,看着报纸上登的照片,顾雅芬越看越眼熟,原来潘焕军是她孙女幼儿园同学的父亲。
“我就把那张报纸一直藏在口袋里,想着哪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能碰上他。”一段时间后,顾雅芬果真在学校门口碰上了潘焕军。“报纸上写的是你吧?我想结对一个孩子,能不能帮我找一个?”潘焕军爽快地答应了。
通过潘焕军的“本恩根爱心助学团队”,顾雅芬结对了第一个贵州孩子,是当年14岁的女孩龙璞,家住纳雍县昆寨乡。
每个结对孩子的情况,老人都了如指掌。 记者 薛曹盛 摄
一人张罗7个结对孩子的事
2017年暑假,顾雅芬和孙女张海末跟着“本恩根爱心助学团队”来到贵州省纳雍县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翻山越岭家访。“很多孩子的家甚至是草棚搭的,四面透风。孩子们大多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身上没有像样的衣服,穿在脚上的鞋都破了……”
“这些孩子太苦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身边有条件好的,我就会和他们说起助学的事,大家都很愿意伸出援手。”从贵州回来后,顾雅芬不遗余力地带动身边人助学。儿子和孙女结对了两个学生,儿子的朋友结对了一个,原单位同事和她的侄子也加入助学行列。这些年,她和身边人一共结对了7名学生,其中孙女结对的,是和她同龄的阳阳。
按照助学团队的相关规定,他们每季度给孩子寄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少量的助学款。从采购到寄送,顾雅芬一个人要张罗7个贫困孩子的事,家里的各类汇款单有厚厚一沓。
这些年的汇款单和每年寄送的衣服记录。 记者 薛曹盛 摄
孩子一年年长高,衣服尺码和鞋码都要调整。细心的顾雅芬每年都会记录下来,制成一张张表格。在《2020年秋冬衣裤鞋》表格中,就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名字、学校以及联系老师,还有每个孩子的身高、体重及衣服尺寸、鞋码等信息。
“冬棉装1套,尺码170;秋装1套,尺码160;鞋子两双……”这些物品都是顾雅芬一样样去商场挑选的,冬装要保暖、夏装要透气、鞋子要脚感舒适……这个“助学奶奶”对孩子们的事都很上心。“每学期汇款300元当助学金,每年春节,我就给孩子们发红包,有时候寄点宁波特产带给他们,每次都要寄四五个包裹。”
采访时,记者注意到,老人穿着一件并不合身的衣服,身上的马甲还是当年的工作服改的,已经穿了50多年了。她平日里省吃俭用,但对结对的孩子,她从不吝啬。
一个多月,让辍学孩子重返校园
今年4月20日下午,顾雅芬给阳阳就读的贵州昆寨乡民族小学的李润华老师发去信息:“这学期的衣服和鞋子昨天已经从邮局寄过来了,麻烦李老师转交他们,谢谢!”同时,她通过微信转账1000元助学金。
“顾奶奶,阳阳辍学了,我把钱退回给您,行吗?”李老师回复。
顾雅芬急了:“15岁的孩子怎么能辍学?我来想办法!”
“他爸爸去世了,家里只剩妈妈和哥哥,住得远,上学要走一两个小时,这些可能都是原因……”阳阳辍学期间,李老师和班主任曾多次上门劝导未果。
“我不能放弃,不然这个孩子就毁了!”一个多月时间,顾雅芬想方设法联系阳阳的家人,但电话停机了。她再次央求老师上门劝说,还是没有劝回来。
孙女给阳阳写的信。 受访者提供
她没有放弃。“如果他是我的孙子,难道我不想办法吗?我一定要把他劝回来!”4月中旬,顾雅芬让孙女写信给阳阳。
信里有这样一段话:“只要你不放弃,一定会有无数的好心人向你伸出援手,相信你可以熬过这段艰苦的日子,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总会到来!如果你继续上学,不用担心经济上的苦难,我和我的家人会尽力帮助你……”
信寄出去了,没有回音。顾雅芬又想到求助当地媒体。她翻出旧报纸,联系上贵州都市报记者赵惠,向他说明情况,希望他能帮助阳阳重返校园。赵惠又联系了浙江的媒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孩子。
5月27日,李润华老师传来好消息:“阳阳在各位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已经返校,爱心物品和助学款都已经给他了!”
那天,顾雅芬特意和阳阳打了一通视频电话。“好好学习,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李老师说,老师会告诉我的。”
“我一直以为是年轻人在资助我,没想到是一个满头银发的奶奶。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报答奶奶!”视频里,阳阳的话,让顾雅芬宽慰了不少。他们做了一个约定,每周通电话。“以后我要多关心关心他的生活,让孙女空了给他写写信……”老人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