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史春波 ) 4月的一天,3个村民的通宵守候,终于找到了一家国有企业向大湖违规排放泥浆的证据。
这发生在贺家池的一角。
在水乡绍兴,贺家池因为唐代诗人贺知章的放生池而得名,是鲁迅兄弟等名人笔下的家乡美景。被誉为绍兴最美湖泊。
只是,和世界上很多大江大湖一样,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三十多年来,它已经渐渐在地图上消失。
随着湖水一同远去的还有一代人的乡愁和记忆。
不过,在如今,浙江重拳治水的大背景下,沉睡中的贺家池有了更多重生的可能——一边,民众不停地自发保护自己的家园,另一边,政府也为它规划了未来。
深夜里,村民查获偷排泥浆的证据
贺家池的夜晚是安静的。晚上11点多,3名村民从家里出发。他们生活在贺家池畔的上虞道墟镇新屯南村。这次深夜出门,是为了寻找“证据”。来到位于贺家池的建筑泥浆处理中心,他们听到“哗哗”的泥浆声。
一车车的泥浆从绍兴各地运来,在这里进行处理。
按照规定,这些泥浆经过处理后,会被烧成砖块。根据介绍,这是一个废物利用的环保过程。
但是村民们一直怀疑,泥浆并没有全部被处理,有些可能被直排进了贺家池。“你看湖里的水清浊很分明,有的地方特别浑,一定是有泥浆直排了。”村民这样告诉记者。白天,他们也来过,但没有发现异样。一直等到了深夜,才发现了问题。
通过“哗哗”的泥浆声,他们找到了几根管子,不过,这些管子被油纸和泥土掩盖着。村民们怀疑这些是直排泥浆的管子,就打了举报电话。很快,环保部门赶到了现场,村民们从家里拿来电钻,钻开了管子,大家看到涌出的建筑泥浆。这些泥浆通过这些暗埋的管子直排进了湖里。
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这家泥浆处理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由绍兴市水务集团控股,向湖里直排泥浆没有经过审批,属违规排放。目前已在整改。
其实,早在几天前,村民就发现有泥浆违规排放,向环保局举报,村民说,“我们还会继续关注。”
三年后,重访荒芜中的贺家池
贺家池在哪?它和生活在周围的人有什么感情和故事?
“你看,这就是绍兴的贺家池,一眼望不到边,最大的时候有4000亩”。退休教师陈思敏这样和记者说。
其实,早在3年前,记者就来过这里,那时还有违法生产的窑厂,有成堆的生活垃圾等等。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很多大江大湖一样,贺家池渐渐在地图上消逝。三十年来,为了发展经济,它先是被分割成了一个个鱼塘,接着又造起了窑厂,挖泥制砖,回填垃圾,既影响了水质,又污染环境。
2014年,绍兴市政府成立了贺家池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督查组,终于开始采取行动。当年,6家砖瓦厂全部关停,清理了大量建筑垃圾。
只是,3年过去了,眼前的贺家池,还是一片荒芜。一辆推土机正在填土,这里将进行复垦;已经被政府关停的窑厂没在生产,废弃的违章建筑还在;一些建筑垃圾还堆着。
这里还是政府批准的建筑泥浆处理点,每天,一辆辆工程车运送着泥浆,源源不断开到这里倾倒进大坑。
偷排的泥浆就发生在这里。“为什么要把泥浆排在这里?什么时候能停止?”村民们充满了疑惑和担忧。
“一个4000亩的活水大湖是如此难得,如果能重现当年的湖景,该是多好的事啊。”村民们还有这样美好的愿望。
当然,他们也知道,由于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湖很难重生。
根据政府的规划,贺家池将建成一个湿地公园。
往事和乡愁,贺家池养活了一代人
在众多村民中,陈思敏只是一个代表。
是一种特别的情结,让她3年多来执着地为贺家池的命运四处奔走。在她眼里,贺家池就如同她的母亲。这名刚刚退休的中学化学教师,晚年没有住在城里,而是选择在贺家池附近的村庄买了一幢农民房。
离房子不远,就是一河的水,水是和贺家池相连的。陈还做了一条小木船。更多的时候,她会开着车,围着贺家池转一圈,看看它有什么新的变化。
“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是它养育了我”。陈这样告诉记者,“那时穷,还好在湖边,我们就是吃着湖里的鱼虾长大的,不然早饿死了。”
在那个年代,富饶的大湖确实养活了一代人,这也让他们多了一种常人难以体会的感情,比乡愁更深,用陈的话说,就像是母亲的哺育。
其实,贺家池附近的村民多有类似的感受,“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当时的老百姓都是多子女家庭,生活艰难,周边的老百姓靠每晚在贺家池捕鱼捉虾才能养家糊口。在大家心中,贺家池是一个真正的母亲湖。”一位村民这样说。
在他们的记忆里,贺家池曾是一湖碧波,抗旱泄洪、调节水源、引船走货、灌溉饮用,可谓功能齐全。湖周边菱红莲碧、鱼虾腾跃,堪称景色秀美,物产丰盈。
这个湖也养育了不少名人——邵力子、陶成章,还有鲁迅。在鲁迅笔下,摇着乌篷船看社戏的情节,就发生在这个贺家池。
执着救湖,“五水共治”让人看到希望
民间的救湖,是从2014年开始的。其时,浙江大力推行的“五水共治”,这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他们不断地在网上发帖“救湖”,这样的呼吁,一直到了今年。他们整理了这个大湖变迁的所有资料,有上世纪80年代的文件,有几年来贺家池的卫星图等等。
一些乡贤,也纷纷加入了队伍。比如王炜,国家城市交通“畅通工程”专家组组长,同样在贺家池边生活过。
去年底,王炜和他的一些学生开始调研,做了一个《关于恢复原贺家池4000亩天然水域的调研报告》,并寄给了浙江省政府领导,得到了批示。
在距离贺家池数公里外的上虞市区,听到“救湖”的消息,陈秋强也决定去贺家池搞一次调研。
“我很惊讶,没想到,我们家乡还有这么好的一块地方,是个宝贝”。当听说贺家池的时候,陈秋强的第一感觉是“惊讶”。
陈秋强是上虞区乡贤研究会的会长,在当地德高望重。他坦言,作为民间协会,他的原则是“只帮忙,不添乱”。
但是,再三权衡后,陈秋强判断这是一件好事,值得去,也应该去调研。回来后,他这样感慨:“这么多年,贺家池荒废在那里实在太可惜了”。
“我们觉得这样的资源很宝贵,应该好好保护和利用,像杭州的西湖一样,是一件造福后人的大好事。”
民间的呼吁如此强烈,那么,官方又是如何呼应?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