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精彩不断,激情四射,欢呼声和掌声如潮水般一次又一次响起……今年的村晚,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我市各地遍地开花。这一台台村晚,不仅在自己村子里家喻户晓,还吸引了各级媒体、他乡村民、外地游客等的广泛关注。顺应时代新发展,乡村有了新蓝图,从乡村到城市,从地方到全国,村晚或将成为我市文化“走出去”的可行之路。
如何借助村晚引导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从我市各地的实践来看,在挖掘好草根性、互动性之外,村晚还需要不断提升品质、注入活力,唱出名气,擦亮招牌。
“送”,提升品质
嵊州甘霖东王村村晚当天,室外温度已经到了零下,但活动现场人山人海。除了当地村民,还吸引了来自绍兴各地的市民,线下还有几万人次的市民通过网络看直播。不仅如此,这台村晚还走向了全国,吸引了腾讯、新浪、新华网、浙江卫视、浙江在线等诸多媒体广泛关注。那几天,有关这场村晚的报道被纷纷点击转载,阅读量超过460万人次,新华社新闻客户端的浏览量达131万余人次。在营造节日氛围的同时,这台村晚全方位展示了越剧之乡的文化魅力。
除了东王村,这个春节各地的村晚也纷纷亮相中央、省级媒体。新昌梅渚村、外婆坑村等地村晚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达10多万人次;诸暨唱好村晚故事,被新华社、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等主流媒体多次关注;越剧、莲花落、非遗等元素吸睛无数……
强大的“吸粉”效应,也对村晚节目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村晚只有提品质、上档次、成精品,才能吸引眼球,托起乡村文化一片天。在每年的村晚演出前,新昌县有关部门都会举办一场“我要上村晚”的节目,通过评比和竞演选出一批高质量的村晚节目。正是有了这档节目,演出品质提升了,村晚也成了一台有品牌的村晚,比如梅渚村这台村晚,已演了8年。
实际上,村晚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文化的范畴,不仅在乡村建设中承担了更大的作用,而且增强了农村文化舞台的“造血功能”。这不,在文化宣传部门的引导支持下,相关部门每年都会送戏下乡,绍兴市文化馆有关人士感慨今年“送戏”的门槛更高了。今年,他们在孙端镇送演的是“订制式”越剧专场,这让“鲁迅外婆家看戏”的村晚更具韵味。“现在是农民需要啥就送啥。”这位人士说,送戏下乡帮助村晚上档次、成规模,也激发了新的文化力。
“特”,呈现乡愁
怎么样让我们的村晚成为乡村文化中一块响当当的牌子?在感受了多台“元宵村晚”后,诸暨市赵家镇副镇长寿瓒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在以后的村晚上多呈现一些地方特色元素?比如赵家镇的香榧,如今相关歌曲和舞蹈已经进了学校课堂,那能否也上村晚呢?
寿瓒思考的,正是目前很多村晚主办者所关注的问题。从各地的村晚形式看,把村晚做到“极致”的,往往离不开根植乡土和传统。新昌县城南乡前进村的村晚,让明朝嘉靖年间的婚俗传统“复活”。梅渚村的村晚,本土的目莲戏、十番等传统曲目,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外面的“候鸟”。羽林街道丁家园村的村晚,让乡愁镌刻在村民的记忆中……为了让村晚留下更多深刻印象的节目,寿瓒觉得,娱乐之余,避免广场舞、腰鼓舞等“千村一面”的节目轮番上演,诸如“五水共治”、文明创建等方面的精品、自创类节目,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多多益善。以诸暨花明泉村的拳棒、火流星等非遗传承特色节目为例,她觉得村晚还可以在“特”上丰富。
村晚,是乡村振兴中的一段乐章,不管名称如何变化,通过打造各地特色春晚节目呈现乡愁,是它不变的追求。嵊州一台村晚上,绍剧艺术家刘建扬的一出“大嵊归来”猴戏,恐怕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也是难忘的。按照戏目,一群“小猴子”向“大圣”送蟠桃,没想到表演高潮时,现场台下的嵊州小笼包成了道具。“小猴子”跳下台取来10笼包子献给“大圣”,“大圣”却一声令下“送下去”,把包子送给观众。此时,台上台下一片欢腾。“这要是在平常的舞台中,绝对没有这样好的表演效果。”村民们说,传统、新鲜、有特色又富有创意,顺便可以推广嵊州特色品牌小吃,希望以后村晚上这样的节目再多一些。
“集”,留住村晚
元宵节刚过去,一些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文化礼堂又是铁将军把门了。一直以来,文化礼堂在农村的利用率不高,在农村文化推广中作用并不明显。这或许是很多村民不愿意看到的场景。他们希望,村晚能够成为一个“四季舞台”,文化礼堂内四季都能有人气。留住村晚,也许正是当前文化礼堂避免被“冷落”的有效途径。
留住村晚,成了很多村民的迫切需求,大家通过各种形式正在让农村文化礼堂热闹起来。元宵节当天,越城区王家葑村的“元宵村晚”把周边坡塘、玉屏等几个村的村民都吸引过来了,有汤圆、有演出,还有脸谱画、捏泥人等展示,不少村民说,明年我们还要去!不仅是元宵村晚,在诸暨市枫桥镇,各地“三八节”的巡回晚会,也都在当地文化礼堂的排期中。
但是,新时代乡村续写全面振兴的新篇章,也赋予了村晚新的使命,对于绍兴而言,亟需这样的样板。除了村晚,柯桥区齐贤村的文化礼堂有个“每周剧场”,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每周会组织一些演出把人气聚过来。“每周剧场”现在名气大了,靠的是节目的推陈出新。管理员徐兴祥说,老是那几个节目,村民们也会看得腻烦。要经久不衰,需要发挥文艺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村晚其实是‘每周剧场’的经典版,要留住村晚,就要出更多出彩的节目。”
集思广益,集腋成裘,唯有激活乡村文艺工作者的创造力,村晚才会是“一池春水”。上虞区一位村干部表示,文化礼堂是乡村构筑文化阵地的基础,乡村文艺工作者的匮乏,直接影响着村晚的提升和特色打造。因此,要让村晚演出名气来,让文化礼堂真正活起来,他认为只有找准地域特色,真正让村民唱主角,从根本上调动群众积极性,才能实现门常开、人常来,村晚常常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