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新昌一中医师收集5000多张古处方 1000多张出自名医之手
2018年03月14日 14:36:58 来源: 绍兴网-绍兴日报

  用20年时间,新昌中医师郑黎明收藏了5000多张古老处方,以清朝至民国时期为主,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及骨伤、肝胆病等多种病症的治疗,其中1000多张是著名老中医的手迹。

  每一张处方上面,都记载着患者的一场病痛;每一张处方背后,都书写着医者的一片仁心。这些珍贵的探索与积累,不该只是古玩交易市场里的热品,而应真正回归到医家手中,治病救人,让这些文化遗产再现其真正的价值,造福于当下,流传之久远。

  5000多张古老处方

  不久前,新昌高速公路道口附近,一家民间博物馆开张了。在刚刚结束的寒假里,这家展示古老处方、名医手记、中医用具、中药标本的博物馆——天姥中医博物馆,迎来了20多个学生团5000多人次的参观和访问。

  这个看上去并不太大的中医博物馆里,蕴藏着海量的中医文化,其主人是新昌的一位中医师郑黎明,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郑氏中医肝胆科的传承人。

  43岁的郑黎明,有着20多年的收藏经历。5000多张古老处方和医案、5000多册中医古籍和名医手稿、500多件中医器具让这家民营博物馆显得十分厚重,也让郑黎明肩上的责任变得沉重。

  在博物馆里,记者遇到一位82岁的老先生,这位叫王德汀的参观者曾经是郑黎明父亲的患者。“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郎中,在回山、双彩一带医名较盛,很多患者都是慕名来求医。”他对记者说。

  郑黎明有一家自己的私人诊所,是他2002年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回新昌后,接下的父亲的衣钵。而其实,他早在初中的时候,便帮助行医的父亲采药、抓药、打杂。那时,父亲对他的要求只有一个——勤记方剂。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对处方和医案开始留心与关注。

  “医不三代,不服其药。”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说明中医的经验积累和临床经验非常重要。郑黎明说,古时候,学医通常是打小就开始跟师,师父通常是家里的长辈,除了识药性、背方剂外,大量的时间是看长辈如何给患者诊病,而处方和医案是学习中医的钥匙。

  郑黎明拿一叠民国时期的处方给记者看。那是两代医者积累的共计1500多张处方。“詹氏儿科”曾在杭州非常有名,现在省中院仍有其传人。

  记者随手拿起一张处方细看,患者是一个家住河坊街86号,名叫洪官官的两三岁女孩,在九月九日求诊,“身热十余日,不解,胸闷口干,便泄粘稠,夜寐不安,舌白尖红,指纹紫色(郑黎明解释,幼儿不切脉,捏诊指尖),势重防转痉,拟以清宣运滞……”透过简洁的描述,似乎能感受到那个夜间哇哇哭闹的孩子就在眼前。

  在患者简历和症状记录之后,跟着的是多种中药材和使用的剂量。一页小小的处方上,囊括了诸多信息,关键是字迹易辨,那一手毛笔书法遒劲流畅,裱起来就能上墙成为艺术品。

  “这套处方的珍贵之处,不是病例罕见,也不是用药独特,更不是书法价值,而是由其量多而形成的医学价值。从两代人1500多张处方中,可以看出‘詹氏儿科’诊病的特点、用药的过程、回访病患的结果等,特别是在药到而病未除后,医家对药品、剂量调整的细枝末节……是研究‘詹氏儿科’的第一手资料,这对当下中医儿科,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郑黎明虽然传承和主攻的方向是肝胆病,但对其他专科也非常关注。

  中医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骨伤、伤寒……他的收藏涉猎面极广,足迹遍布北京、广东、江苏、甘肃等地的古玩市场和旧书摊,除了处方,他还收集医者特别是名医的医案、古籍和手稿。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医师,他在悬壶济世之外,想着该用怎样的一种方式让中医这一古老文化发扬光大。

  绍兴首家中医博物馆,便成了这个梦想的载体之一。

  古处方遭遇“虚火”

  “早前,我确实是靠书法收藏掘得第一桶金的,但绝不在中医处方上,在中医收藏方

  面,我只有不断的投入。”在郑黎明的收藏中,记者发现一张沙孟海的题签真迹:“裘氏妇科医案精粹”,印章、落款齐备。

  “价格不菲吧?”记者问。郑黎明没有否认,随即提出了古处方面临的一个窘境:“多年前,我刚刚开始收集处方时,一张古处方的价格最高一两百元,甚至不少古处方是从卖废品的人那里称重购得。而现在,古处方价格炒得离谱,很普通的一张古处方,就要上万元,要是名医的手迹,那就更不得了。特别是一些收藏大鳄发现投机空间后,把不少有书法价值的古处方炒到了天价。”郑黎明用手机打开孔夫子网,随意搜了一张民国名老中医的处方,标价高达360万元。

  处方对谁有用?患者。古处方对谁有用?医家。“虚火”正烧的古处方已经成为中医医师、中医院学生交流与学习的障碍。

  古处方果真能古为今用吗?答案是非常肯定的。

  新昌山区里的不少农人,喜欢服用“土三七”。因为“土三七”外形与三七神似,其功效也与三七相仿,但其“毒性”却极大,长期服用会影响肝脏,引发肝小静脉闭塞。

  从西医角度来讲,治疗肝小静脉闭塞只能通过肝移植。然而,对于患上这个病的农民来说,因肝移植自担费用奇高,通常的办法只有一个:拖!

  自古以来,过量服用“土三七”的人肯定有过,当时的医生怎么去其“毒性”,治疗此病呢?郑黎明一方面思考,一方面从搜集来的古处方中寻找答案。2004年,他终于在一张清代的相关处方中,发现了一味不起眼的中药:葫芦壳。

  “就是以前人们舀水的那种葫芦瓢,易取,便宜,经过专门炮制和配伍后,用在治疗肝小静脉闭塞上有特效。从发现这一处方到现在,我手上至少有20多位患者的病痛得到明显缓解。”郑黎明说,“这只是古处方再利用中一个再小不过的例子。其实,古老处方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远不止这些。我手中的处方也在业内人士间交流,大家都行医,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互通有无,相比其艺术价值,我们更看重其医用价值。”

  期待焕发新生机

  天姥中医博物馆里展示的药船、药杵、脉枕、象牙听诊器、药秤、采药工具、古代阿胶手工制作的全套工具等,这些中医用具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看到记者对柜中陈列的一个个不同时代的“手镯”感兴趣,郑黎明从展柜中取出一个,套在手指上轻轻一晃,就发出“咣咣咣”明亮而清脆的金属音,还自带回音。

  “这叫‘虎撑’,是古时行医卖药者走街入村招揽生意的药器,此声一响,村民老远就知道郎中进村了。而老虎、狼等野兽惧怕这动静,不会近身,所以也被医者视为护身符……”郑黎明挑了几样东西介绍。一个个暗藏玄机的小药瓶、鲜红的朱砂药杵、清代大户人家使用的脉枕以及50多年前的阿胶、硕大无比的灵芝,让人目不暇接,其背后蕴含着的中华古老文明,如涓涓细流,沁漫人心。 

  记者手记

  中医难传秘密在哪?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中医是一门非常注重师承和临床的学科,特别讲究和看重袭承于哪个门派、哪位名医,治好过多少病人。

  “传医不传药,传药不传方,传方不传量,传量不传法。”自古以来,中医在传承上有着不少的讲究。一方面体现医者收徒谨慎,担心弟子学业不精,害了患者,毁了师名;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个普通的药方亦可能是医家多年的心血所凝,甚至是其杏林立足之本,不愿随意传人。所以造成了“独门”“祖传”在中医领域中屡见不鲜。

  此外,现今的中医也分科班出身和民间传承。中医科班毕业的人,缺乏实战经验,没有口碑推荐就少有病人,所以一些人就转了西医,或去了药房。而民间中医的传承,规模太小,随时面临断代。这些因素成了当下中医传承与发展的桎梏。

  信息时代,全球都在提倡资源共享,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中医也不该例外。像郑黎明这样从小师承祖辈,又经历中医专科学习的医者并不多,所以他更注重中医的发展,天姥中医博物馆便是打造了这样一个医家交流的平台,通过展示收藏的处方,来共享中医医术。

  浙医十大流派中,绍兴占有三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绍兴中医的传承人也在不遗余力地保护、传承、发展各自专科中医精髓,有的整理解读古方专著,有的成立工作室悉心带徒。只有这样的中医名家越来越多,绍派中医才能再现其辉煌。

标签: 处方;中医;收藏;儿科;新昌;传承;中医师;虚火;博物馆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