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史春波)从白手起家到陷入困局,天乐集团的盛衰,让人唏嘘。
四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汹涌大潮里,有人历经沉浮,踏平坎坷;也有人中途折戟,悲酿败局。
天乐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
“企业到了这个地步,我自己的责任肯定是很大的。”7月初,在嵊州市区的家里,75岁的董事长葛南尧接受专访,他这样坦言。
出身贫寒的葛南尧,乐善好施,在嵊州,留下诸多好事。比如,他把自己的十几个工厂捐给了十几个村子,在镇上造了学校、卫生院等等。
但,这无法改变天乐的命运。
在经济界人士看来,天乐困局的背后,是浙江不少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比如缺少现代管理制度;二代接班没有接好;失去了上市的机会;遇到危机,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等等。
这些,都对很多民营企业有现实的启示。
葛南尧:扩张盲目,找了一个陌生行业
近45年,葛南尧亲历自己企业一次次扩张,一次次辉煌,以及一次次危机。
和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发展史一样,葛南尧从小家里穷,少年丧父,做过学徒、理发匠、推销员,他从做板刷开始,一路跌跌撞撞,闯进了波涛汹涌的商海。
“其实,办企业的人都有体会,要么你不要把厂办大,一年赚个几十万,稳稳当当,一旦办大了,你就会收不了摊,而且胃口越来越大,我是总想体现自身的价值不让人看低,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也会推着你往前走,你想停也停不下来。”接受专访时,他感慨。
“我是一心想把企业办大。”他这样说。
扩张,来自人性的欲望。早在2000年前后,他的公司就已经有5000多人,是嵊州最大的企业。
天乐在经历了多次扩张后,葛南尧最终从做喇叭转型做起平板电视机。“有点盲目,选择了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行业,无法掌控。”他说。
一位当地人士说,难以掌控的,不是产业,而是人的欲望。
但现实是残酷,并不是每一次都会那么幸运。扩张的盲目,加上管理的粗放,天乐的隐患最终暴露。
怎么样用人,用什么人,体现的是一家企业的管理制度。葛南尧总结认为,这在天乐同样是个大问题。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葛南尧并没有完全放权给自己的儿子葛锦明。这有诸多的原因,比如,他的理念是“企业要做大”,儿子的理念是“企业要有效益”,这是一种矛盾。
另一方面,“我没有想一定要让自己的子女接班,而是放权给有能力的人。” 他说。
“我是很重视人才的,每年要招很多大学生,送他们出去培训”,葛南尧说,“我看重能力,但忽视了人品。”
比如在数码公司创办后,他放手用了一名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负责,培养了十年,结果这名职业经理人跳槽了,留下了4.8亿元的债务。无论对于葛南尧,还是对于天乐,这都是一次沉重打击。他想不通,“人怎么能这样?”
同样的悲剧上演,今年以来,他和自己信任了十多年的另一名职业经理人钱某决裂,企业面临又一次生死劫。
业内人士:归根结底是管理的问题
天乐的危机,在嵊州当地,广受关注。
找到了嵊州一位经济界人士,他看着天乐二十多年的成长,从辉煌到艰难,分析其中的原因,他说:“归根结底是管理的问题,管理太粗了。”
“天乐实行的是总经理负责制,权力都放在总经理手上,但是缺少监管的制度,比如采购和销售,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很容易出问题。”他说。
在天乐,管理是很“人性化”的。这种“人性化”,在他看来,是一种随意。他举例说,比如十多年前,公司有一笔400万元的资金被转到了一个村民名下,还转了三次,公司都没发现,最后还是被银监会发现了,来查,最后内部处理。
这位人士说,这和董事长葛南尧的个人观念很有关系。“葛老师是那个年代的人,管理理念等等,都没有跟上。”
“比如按照考核要求,公司没有完成业绩是不能拿到绩效奖金,但在天乐并不能实施,往往是总经理找一大堆理由,葛老师怕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还是照发奖金。”
比如,有人拿公司的东西被发现,按规定要处罚,就会找葛南尧求情,他一心软就不罚了。“在以前经济和效益好的时候,很多问题可以掩盖过去,但是,你碰上经济环境不景气,就会爆发出来,天乐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
同样,天乐集团一名高管也指出了天乐困局的重要原因: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她说,天乐投资过音响科技,天乐钢材,天乐热处理,小额贷款公司,投资上亿,每个项目都以严重亏损结束,但是最后并不追究责任,包括数码的投资和经营,巨大亏损,严重违规,然而负责人并没有给出任何交待。
“集团下属企业物资可以随便领取。大股东的不规范经营和决策,导致数码等下属企业效仿,无力监管。”
律师:遇到危机,善用法律保护企业
刘大佳是浙江腾智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擅长公司与股权综合业务、金融与资本市场等领域。
这次,他被天乐集团请来作企业的资产重组等事宜。
来到天乐集团已经有十多天了,他发现,天乐暴露的问题,是浙江很多民营企业遇到的共同问题。
他说,很遗憾,天乐集团曾经有过两次上市机会,但是没有抓住,“上市是一个企业从家族制走向现代管理的一个好机会,它会倒逼企业完善和规范各项制度。”
他最想说的是,如果企业一旦发生危机,比如资金链断裂等,该怎么办?其实天乐要摆脱困局,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在数码公司遭遇联保危机时。“如果那个时候,果断申请破产,那么就不会到现在这个地步。”他说,破产其实是保护企业,“在国外是叫《企业破产保护法》。”
刘大佳说,但是,在中国,很多企业家以为破产就完了,“他们不了解破产法,破产其实是在救企业,摆脱包袱,重新上路。”
“其实我们浙江已经有一些通过破产保护企业的案例,比如祐康,不停产,但很好地处理了危机,企业也得以继续发展。”
民企共同的难题:用人和管理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民企创业“老将”们正步入暮年。业界认为,民企遇到最多的问题,一是用人,尤其是交接班的人选;二是管理。
“家族企业传承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家学院院长陈凌曾说,现实中,“谁来接班”是困扰着第一代中国民营企业家许久的问题。
过去,很多中国民企一代把传承当做一场“遭遇战”,他们信奉“船到桥头自然直”,但如今他们不得不转变观念。
“国外家族企业的成长时间非常从容,有些两三代发展之后规模也不是很大,但是中国民企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里飞速发展,时间轴被压缩,于是要同时面临企业转型升级和传承的双重压力。”陈凌说。
开元旅业集团创始人陈妙林选择了区别于“血缘传承”的另一种退休方式。
接他班的不是女儿,而是一名跟随了他30多年的股东兼职业经理人。
有企业家说,希望我的子女在董事会上有监管权,但是我不需要他们每个人都变成经营者。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职业经理人走向前台。
但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有时并不能得到民营企业的完全信任,其中微妙的关系也往往导致企业内部矛盾。
有分析认为,在管理上,不少民营企业并没有时间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在管理上往往有强烈的企业家个人的风格特色。管理上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紧,一是太松,都会导致问题。此外往往过于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企业常常会因为企业家个人决策走弯路,得不偿失。
据新华社、央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