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灵秀出莺唱,啼笑喜怒成隽永。”时隔12年,中国越剧艺术节再次回到故乡绍兴,将于2018年10月12日至28日举行。
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是全国性的越剧盛会,也是推动越剧艺术改革发展创新的一次具体实践,将进一步推动文化浙江建设。
作为越剧故乡的绍兴,将借助本次越剧艺术节的承办,进一步推动文化绍兴和“百年越剧”品牌建设,提升绍兴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再回故乡
绍兴越剧欣欣向荣
越剧起源于绍兴,是浙江的代表性剧种,也是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越剧百年诞辰之际,绍兴作为越剧故乡,成功承办了首届中国越剧艺术节,此后中国越剧节每4年举办一届。通过越剧节的举办,浙江在剧目创作、市场培育、传播普及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紧贴时代、形式创新的越剧新作相继涌现,受众面不断扩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日益提高。
从承办首届中国越剧节以来,在绍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越剧在故乡不断推陈出新、扎根人民。2012年,全市完成了4家越剧专业院团改革。2013年开始,绍兴每年举办全市性的戏曲折子戏大赛、演员基本功比武,开设“德艺讲堂”等,培养优秀青年专业人才。还积极实施“越剧振兴计划”,推动出人出戏出精品。2006年以来,绍兴共获得6个“梅花奖”(全市已累计拥有“梅花”9人10朵)、1个“文华奖”(全市累计拥有“文华奖”3人),越剧《马寅初》《屈原》《袁雪芬》等剧目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钗头凤》《梁祝》《王阳明》等8个越剧项目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此外,绍兴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每年为基层送戏下乡超过2000场,有力促进了全市民营剧团的发展。目前,全市200多个民营剧团,每年演出达3万余场次,从业人员5800余人,年演出收入早已突破1亿元。“越剧之乡”嵊州还把古诗词谱进乐谱,有效地推动了“戏曲进校园”。如今,在绍兴的广场街头、田间地头,能看到许多戏迷角和戏迷表演,群众戏曲氛围相当浓郁。
不仅越剧事业繁荣昌盛,越剧产业也蓬勃发展。2016年组建了绍兴越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打响中国越剧演艺品牌,探索越剧产业化之路。越剧公司每年做好越剧春晚、“江浙沪闽”经典越剧大展演、明星版越剧巡演、全球越剧嘉年华等四大品牌活动,对越剧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积极、卓越的贡献。
时隔12年,中国越剧艺术节再次“回归”绍兴,是对绍兴这些年推动文化绍兴和“百年越剧”品牌建设的肯定。通过举办这场盛会,将进一步提升绍兴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创新办节
打造越剧之城
尽管距离开幕还有几日,但漫步城市街头,一张张越剧节海报横幅,已经让戏迷们翘首企盼这场即将到来的盛宴。绍兴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绍兴大剧院、柯桥蓝天大剧院、诸暨西施大剧院、嵊州越剧艺术中心4个场馆作为主要演出场馆已经全部准备就绪。
本届越剧节围绕“越剧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主题,更加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本届越剧节24台展演剧目中有9台越剧现代戏,如反映乡村振兴、电商发展主题的《@香榧村》,以国际贸易为主题的剧目《风乍起》等,充分体现越剧艺术在新时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承办方,5部诚意满满的绍兴本土大戏也将在本届越剧节亮相。例如越剧节开幕式演出剧目《王阳明》,就是由多名梅花奖演员参与演出的绍兴本土大戏。
本届越剧节高峰论坛活动,区别于前三届采用业内人士研讨的形式,在邀请专业人士的基础上,更多地邀请经济、旅游等领域的业外专家,就越剧如何融入生活、融入其他行业进行开放式高端对话,展望越剧艺术新趋势、新方向、新目标。越剧节期间,还将推出印有越剧元素的福利彩票,并创新推出越剧产业博览会,实现越剧推广和产业拓展的双赢。
为了让更多戏迷能够享受这场越剧盛宴,本届越剧节票务销售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设置了10元的最低惠民票价,且票量不低于总数的20%,充分体现了“惠民”特色。同时将在绍兴主城区8个广场进行为期5天共40场广场戏剧展演,全城联动,将10月的绍兴打造成为“越剧之城”。
延伸产业
期待越剧节长久落户
作为越剧发源地,在古越绍兴,越剧正以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形态快速发展。越剧发源地嵊州,正在积极创建浙江省越剧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越剧特色小镇,努力发展以越剧为主线的文化旅游。越剧小镇规划面积3.68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40亿元。小镇内包含剧院、戏剧工坊、工匠艺术村、戏曲博物馆乃至影视基地,并将和百亩花海果园一起,试图重新找回中国人曾经的理想“桃花源”。
而在黄泽镇,越剧戏曲服装一条街上,以越剧服饰为代表的戏剧服装已经实现产业化,全国各地的戏剧爱好者聚集于此,购买自己喜欢的戏服以及道具。
越剧小镇和服装制作是绍兴越剧产业的一个缩影。伴随着越剧发展,戏曲服饰、乐器、道具等生产企业,越剧表演培训机构,越剧相关影视产业不断拉长越剧产业链。
绍兴市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越剧发源地,绍兴有能力长久举办中国越剧节,也期待中国越剧节能够长久落户绍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