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会稽金石传拓技艺展 突破历史厚重让破碎文物"活"起来
2019年04月22日 09:59:39 来源: 绍兴网-绍兴晚报 记者 杜珊珊

  残破的古砖、瓦当、印章、青铜器,将这些金石拓印在纸上,随意组合堆砌,再由名家题字勾勒,一幅兼具艺术价值和鲜明特色的锦灰堆画作就自然形成了。近日,“岁朝清贡”会稽金石传拓技艺展在绍兴市文化馆开展,展出了51幅特色鲜明的锦灰堆画作。残缺的文字和图案,平添了一丝遗憾之美,也给观众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一件件破碎金石,演绎世间繁华

《寿如金石》

  走进展厅,入目第一幅作品名为《兰亭修契》。画卷中心是一块东晋时期的古砖砚,创作者将砖砚的正反面以及四个侧面拓印在画上,再由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一闻提笔配上几枝梅花,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映晖题字。整幅作品清俊雅致,可谓“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这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灰堆。

  锦灰堆,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从锦绣灰堆中拾出来的。它的来源颇具戏剧性,相传,元初与赵孟頫齐名的绘画大家钱选,一次醉酒兴起,将当天散落在饭桌上的剩菜残羹,信手绘成一幅横卷。旁人见了个个称奇,随即挥笔题款“锦灰堆”。此后,锦灰堆逐渐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游戏之作。由于它就像是从文人的废纸篓里拾出来的,因此也被人称为“打翻字纸篓”。

  最初,锦灰堆大都是文人雅士用毛笔画出来的,直到晚清时期,一位金石收藏大家六舟和尚,以传拓金石的方式创作了一幅锦灰堆画作《百岁图》,将不同时期的文物融汇在一张画卷上,打破了文物原有的意境,呈现出全新的艺术价值,欣赏性更强。

  此次展览的作品,均为金石拓印的锦灰堆画作,来自绍兴古甓收藏专家张笑荣的私人博物馆——会稽金石博物馆,前后耗时一年多创作而成。他们将历朝历代残缺的古砖、瓦当、钱币等金石,通过复杂的重叠堆栈拓印构成画面,再邀请西泠印社多位名家配画、题字,让破碎的金石重新焕发艺术价值。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最大特点在于一个“破”字,要突出破碎、翻卷、重叠、玷污、撕裂、火烧等古旧样貌。因“碎”与“岁”谐音,因此也寓意岁朝清供、岁岁平安。展览中不少展品都具有祈祷福寿的寓意,如《寿如金石》《天下太平、人间长乐》等。

  绘制锦灰堆技艺,亟待传承创新

《金石圆融》

  锦灰堆与西方拼贴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相比简单的拼贴,它的绘制难度更大,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因此,绘制锦灰堆的艺术家极少,流传于世的锦灰堆画作也不多,这一技艺已濒临失传,亟待传承和保护。

  创作锦灰堆,一般先在画纸上框定轮廓,再拓印各类重叠交错的残破金石。这种拓印方法很考验创作者的技术,各类金石上图案庞大杂乱,毫无规律,对于先拓什么、后拓什么,创作者要了然于心,同时还要对画面整体布局有较强的控制力。拓印好后的配画、题字尤为重要,要求创作者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善写各家字体和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

  展品《道在瓦甓》由永和九年的石砖、齐国的瓦当、南朝的貔貅拓片等堆叠而成,本是毫无关联的金石拓印,组合在一起却显得很协调,创作者还额外加入了一个莲蓬,给画面增加一丝趣味。上方“道在瓦甓”四个题字,更是使画作升华,让人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

  展品中有一组四条屏,立体拓印了永和年间的古砖、古砚,并以古砖为花盆,其上增添翠竹、梅花、兰花、假石等物什,一组花鸟屏就此形成,画风细腻雅致,让人赏心悦目。据了解,其中运用了拓印中一种名为“全形拓”的墨拓技法,在平面的拓纸上传达立体的青铜器、古砖等金石的形制和花纹。在没有摄影技术之前,全形拓可谓古人的“黑科技”。

  锦灰堆画作突破了金石原有的历史厚重,在创作者笔下,变得意趣盎然。如作品《大利东北》拓印了一块汉代古砖砚,砖砚侧面分别刻有青龙、玄武,创作者便题了“大利东北”四字,寓意如意吉祥。一组十二幅屏分别拓印了从永和一年至十二年的12块古砚,每一个年份的古砚侧面刻有年份,正面则是曲水流觞图,再配以水墨山水画,给观者呈现古代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风流场面。

  据悉,张笑荣和会稽金石博物馆共收集了2万多件古砖,年代最早的是东汉时期,最晚的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目前,他们已创作了100多幅锦灰堆作品,接下来将到全国各地进行巡展。


标签: 金石;拓印;画作;技艺;图案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