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醉)“你们申请领取‘4个500万’人才新政扶持资金需要准备注册资金到账凭证,最快下周审核。”日前,余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夏向明带着一大叠文件来到当地的一家公司,事无巨细地叮嘱企业负责人关于政策资金申请的各项具体注意事项。
余姚原来的“3个500万”人才政策跟其他地方一样实行报销制,也就是说,企业投入达到预定目标后,政府再兑现政策扶持资金。然而高层次人才企业初创期往往资金紧张,他们更希望能“预支”这笔扶持资金。两年前,夏向明追着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天若,要将他的一个项目引入余姚时,这位专家提的第一个要求便是扶持资金尽早发放。
从那时候起,夏向明便带领着工作团队着手调研,提出了完整的政策优化改进建议。2017年底,“余姚人才新政25条”正式颁布实施,不仅“3个500万”政策升级成为“4个500万”,政策资金兑现方面也更加优化完善,更贴合人才创业需求。
“小县引才,就要从这样的软服务着手,真正帮助人才解难题。”这是这位“地方HR”的“引才经”。余姚是个县级城市,在引进领军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工作中受到掣肘较多,如何让一座浙北县级小城成为国际人才的“圆梦之城”?夏向明写在办公室门口承诺牌上金灿灿的诺言是:“尽己所能,服务人才”。在基层从事人才工作8个年头,他带领着人才工作团队在前行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从全省较早出台县级层面“3个500万”人才政策,到余姚特色的人才服务品牌的声名远扬,无不倾注着他的辛勤汗水和心血。
“如果说,别的地方引才是‘三顾茅庐’,那么余姚可以说是‘频顾茅庐’,让你盛情难却。”让全球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甘中学放弃数百万元年薪来到余姚的,正是点点滴滴的感动。有一次,夏向明和他的团队专程赶到甘中学家中拜访,闲谈中问起:“您对余姚的情况了解吗?”甘中学打趣说:“余姚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另外听说余姚的榨菜挺出名。”让甘中学没想到的是,夏向明再次登门时,千里迢迢地从余姚背来了两盒榨菜送给他。正是这个小细节,让甘中学真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诚意和爱才求才之心。
8年来,夏向明与姚力军、甘中学等一批在姚创业人才之间的情谊日渐深厚。一些刚落户余姚不久的人才都会将他视为值得信赖的朋友,每当工作、生活上碰到困难了,都会第一时间寻求他的相助,创业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了,也会第一时间告知与他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