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新昌东茗乡前后坪村垃圾分类很智能
有了“三件套” 垃圾不见了
2019年08月06日 06:03:18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苗丽娜 孙良 王啸天 通讯员 曹松勤

CshKIF1IZc2AOJ8gAALVUeCk6hM127.jpg

图为新昌县东茗乡前后坪自然村智能可回收垃圾箱。

浙江在线8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苗丽娜 孙良 王啸天 通讯员 曹松勤)早上6时30分,新昌县东茗乡前后坪自然村开始喧闹了起来。记者沿着山路进村,只见一条村道干净整洁,两旁废弃的坛罐种上了花。家家户户清清爽爽,门前只留着两只小垃圾桶,与大山一起静静守护着村庄。

这个山顶上的小山村,以出乎意料的“净”,让记者的眼睛为之一亮。村党支部书记赵士大告诉记者,小山村不见了垃圾,全靠“智能三件套”。

在村口的垃圾分类回收站,记者见到了一排伫立的“垃圾分类卫士”,胸前贴着“纸类、塑料、玻璃、金属、有害垃圾”等不同标签。“这是村里的智能可回收垃圾箱。”赵士大介绍。

赵士大拿出一张“低碳卡”,往机器右上角一刷,只见“垃圾分类卫士”的“嘴巴”就打开了,赵士大将纸板放入,“嘴巴”合上,机器自动报出了纸板重量——1.41公斤,随后又折算成了积分。

“手机安装‘绿色生活’APP也可以直接扫描操作,积分可以在村里的垃圾兑换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赵士大说着,又指了指另一只智能可回收垃圾箱补充道,“你看,村民们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很高,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

说话间,村里的垃圾分拣员赵宣昌拉着一辆手推车走来。村民赵玉成半路拦下了赵宣昌,主动将自家的厨余垃圾递了上去。每天早上,赵宣昌会将村里每家每户门前的厨余垃圾收集起来,在村民自己分拣好的基础上,赵宣昌再仔细查看一遍。

记者问为何要那么仔细,赵宣昌说:“这些厨余垃圾都要参加考评!”

记者跟着赵宣昌,来到附近的一处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处理员王通海接过赵宣昌当天收集的厨余垃圾,进行称重后,根据垃圾分拣情况,判定为等级“A”,扫描上传到了墙上的东茗乡垃圾分类减量化智能考评系统。

记者了解到,这个智能考评系统今年5月投入运行。系统通过扫描终端识别各村厨余垃圾,根据分类质量分为A、B、C、D4个等级,经过后台大数据技术,自动形成减量化数据,包括当日和当月易腐垃圾回收情况、分类质量评定情况和可用肥料产出情况等,实现了厨余垃圾减量化工作可量化、可溯源、可比对。

“考评直接跟村主职干部考核挂钩,厨余垃圾转化生成的肥料,直接奖励给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村。”东茗乡副乡长潘永辉说。

接下来就是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处理了。在处理站,记者看到两台机器正运转作业,通过高温发酵、微生物分解,将厨余垃圾直接转变成农肥。

该机器装备了数字化智能操作系统,对作业进行全流程线上监管和实时数据分析,规范菌种添加、温度控制等操作,6至8个小时后就可将易腐垃圾转化为绿色有机肥料,24小时后就可以得到烘干的新肥。

“别小看这肥料,村民们抢着要,种茶种菜用处大着呢。”王通海说着铲出一把烘干的肥料,装进一旁的袋子。

智能可回收垃圾箱、垃圾分类减量化智能考评系统以及厨余垃圾数字化智能处理操作系统,有了垃圾分类“智能三件套”,让这个藏在深山的小山村,化解了垃圾烦恼,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治理。

前后坪自然村还将垃圾分类纳入了村规民约,张贴垃圾分类荣辱榜,同时修建起垃圾分类主题公园,村民们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完成度大大提高,全村106户参与率达100%。垃圾分类已融入了这个小山村。

链接

新昌垃圾分类工作亮点:新昌县自2016年开始,由农村先行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过近3年的探索实践,已建立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同时不断优化处置终端建设,2018年,全县规划建成25座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置站,处置范围覆盖所有建制村,并结合高温发酵、环保酵素等技术实现偏远乡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置。此外,通过搭建“互联网+”智能分类系统,有效促进农村低值可回收物纳入再生网络。目前,全县农村分类覆盖面已达80%,成功创建省级高标准示范村3个,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60余个,分类后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

标签: 垃圾分类;智能;东茗乡 责任编辑: 施菲菲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有了“三件套” 垃圾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