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补短板,是推动工作的方法论。
在强手如林的城市竞争中,从2017年的第38位,到2020年的第31位,再到今年的第29位,在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榜单中,绍兴持续争先进位。秘诀之一在于:迎接挑战、补齐短板。
这几年,绍兴正视短板、找准短板,以国家战略为指引,牢牢聚焦“四个体系”建设,坚持不懈打好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增长动能不断重塑,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新老产业齐发力
决定事物发展趋势的是主要矛盾。短板普遍存在,关键是要找准最核心的短板并努力加长。
城市竞争,始于产业。绍兴跃进“30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基础。只有产业发展了,一座城市的GDP、财政收入等经济“硬”指标才能搞上去。
绍兴有良好的传统产业基础,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弱。这些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找到了高质量发展利器:念好“两业经”。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想不到以‘三缸’经济为主的绍兴,两三年内培育出了集成电路产业。”5月18日,全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现场会在绍兴召开,听到“绍兴2020年集成电路产值已破300亿元”时,丽水市发改委副主任王绍金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绍兴速度”赞叹不已。
产业发展,龙头引领。集成电路的好项目、大项目,是国内城市招商引资的香饽饽,竞争十分激烈。短短两年时间,绍兴集成电路产业一下子落户了3个50亿元以上“链主型”项目:中芯国际、长电科技、豪威(韦尔)。“(绍兴)要努力打造成为浙江的‘芯谷’。”来绍兴调研时,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金彪勉励说。
“经历阵痛,初尝‘甜头’,绍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可圈可点,值得借鉴。”省经信厅总工程师苗文斌说,如果说“链主型”项目纷纷落户,进一步拓宽了绍兴产业发展的“宽度”,那么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则提升了绍兴产业的“深度”。
传统产业要浴火重生,要有新思路、新业态。这些年,绍兴一手抓集聚提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印染、化工产业的集聚提升工作;一手抓数字赋能,以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传统产业,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传统产业产销利等指标,已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产业短板正在重新变长。”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说,传统产业跨域整合,必将搬出“三个新天地”——绍兴企业发展新天地、绍兴工业发展新天地、绍兴城市发展新天地。
“左右逢源”提能级
作为一根挑着宁波、杭州这两个“GDP万亿元量级城市”的扁担,虹吸效应是绍兴挥之不去的烦恼。
这些年,绍兴人都认为:我们都是长三角人,从“大树底下不长草”到“大树底下好乘凉”,关键是做足“左右逢源”文章,提升城市能级。
思路一换天地宽。绍兴城市发展找到独特定位和优势,吸纳外部资源要素,实现差异化发展,借此提升城市能级和吸引力。
补短板要善于借势借力、抢抓机遇。绍兴在“融杭联甬接沪”开放发展的大战略下,制定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接轨上海、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系列“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杭台高铁、杭绍城际铁路、杭绍台高速、杭绍甬智慧高速、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网等重大交通项目。 在教育、医疗、旅游、出行等公共服务领域,“一张网”“一卡通”让市民享受了便利。同时,我市还定期赴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城市举办“绍兴周”活动,全市域、全方位深化与国内一线城市的交流合作。
绍兴从“山阴时代”向“镜湖时代”“杭州湾时代”前进。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亭说:“通过‘融杭联甬接沪’等一系列动作,绍兴利用自身优势,提升城市能级品质、优化营商环境、彰显特色魅力,虹吸效应不断转化为辐射红利。”
补短板要善于发挥优势资源。在一体化大格局中,绍兴提出打造长三角最具文化标识度城市,依托东亚文化之都、浙东运河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等优势,力争构建“难以复制”的城市竞争优势。
古城有机更新,新城拔节生长。眼下,绍兴正在打造全市最高首位度的城市核心和地标性新城区。正在加速发展中的镜湖新区,杭州亚运会棒垒球场、国际金融城、未来社区等蓄势待发,一座宜居宜业的3.0版现代新城正在快速崛起。
绍兴全力打造高能级的开放平台,全面推进绍兴滨海新区和科创大走廊、文创大走廊这“一区两廊”开发建设,加快提升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个省级开发区以及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建设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不断完善。
让软指标硬起来
2021年全国“30强”榜单上的城市,绝大多数要么是省会城市、直辖市,要么是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与这些城市竞争,绍兴的资源禀赋相对不足,跻身“30强”行列实属不易。
绍兴的软经济指标2019年排名全国第51位,其中科教分值和卫生分值明显拖了后腿。要实现争先进位,这些软指标必须硬起来。
“资源不足、创新来补”,绍兴主动出击、积极作为,破解资源困境,这几年在集聚人才、创新资源上成效尤其显著。
在越城区美丽的迪荡湖畔,3幢耸立的大楼集聚着大量的创业青年。这两年,绍兴水木湾区科学园、复旦科技园绍兴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逐步建成,加上“双聘制”等突破性的引才新政,“飞行博士”“候鸟教授”纷纷来加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机制,成为绍兴招引高层次人才的“金字招牌”。
与其他“30强”城市比,绍兴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对较少。共建科研院所,共建高校,绍兴从未停步。在高校研究院上,2020年以来,我市新引进上海交大、江南大学等共建研究院5家,累计共引进30家。
不断创新、大胆投入,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数据显示,过去3年,我市每年拿出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高标准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各项事业发展。
为了补齐卫生资源的短板,这几年,绍兴滨海新区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柯桥区引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上虞区引进了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医疗格局出现的新面貌,让诸多市民充满期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绍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频出实招:在全国率先推行“河长制”;提出打造全省环境执法最严城市;为“蓝天碧水”立法,制订实施《绍兴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绍兴市水资源保护条例》等等。
2021年的榜单显示,绍兴的软经济指标总分值为52.24分,居全国第30位,这正是补短板取得的成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