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佳莹 县委报道组 任平)车行三门县城区,目之所及是山岚萦绕的群山和波光粼粼的珠游溪。“三门三面靠山,生态风光很不错,然而交通闭塞也是三门贫困乡镇多的根源所在。”同行的三门县扶贫办干部郑拥军向记者介绍。
说话间,到了革命老区亭旁镇,正如郑拥军所说,这里亦是群山环绕,全镇106个行政村中有64个高山村,更有90个省级贫困村、16个县级贫困村。据了解,一直以来,镇上大部分青壮年男子都选择到宁波、上海等地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是妇女和儿童。
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尤其是帮助在家的妇女就业,成了亭旁镇精准扶贫的关键。郑拥军告诉记者,以亭旁镇为代表,近年来三门大力发展惠及广大群众的来料加工业,打造铺天盖地的“百姓经济”。
走进位于亭旁镇杨家村的三门县箭塔服装有限公司来料加工点,记者发现,还未出正月,这里已经聚集了10多位女工,正争分夺秒地赶制冲锋衣。“过完正月,还会有40多人陆续回来上工。我们发的是计件工资,手快的一天工资能有一两百元。”公司负责人陈英拿出一张工资单,记者看到,这里的女工平均每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
“我们这里最多的一年能有七八万元收入。”见记者正在看工资单,几位女工忍不住“供”出了“快枪手”姚琳英。“以前我和丈夫都在县城打工,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孩子上学了需要照顾,只好回老家。”姚琳英告诉记者,现在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收入,还能接送孩子上学,自己挺满意。
记者注意到在陈英的公司里,还有不少负责剪线头、打包衣服的辅工,今年58岁的卢爱民就是其中之一。正好干完一天的活,记者随卢爱民回家。在位于亭旁镇东王村的家中,卢爱民回忆起过去的日子。两年前,她的生计是编草帽。“编一顶草帽能有多少钱?”面对记者的提问,卢爱民扳着手指说道,从早上五时不到干到晚上七八时,通常还编不完两顶草帽,刨去成本,一顶赚6元,平均下来一天的收入在10元左右。如今只是做做辅工,每月就能有1500元到2000元的收入。
郑拥军告诉记者,目前,像这样的来料加工点仅亭旁镇就有120多个,带动周边8000多名低收入农户就业。放眼三门全县,来料加工业已成为当地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围绕橡胶、草编、冲锋衣、鞋业等加工业,从业人员已达6.5万人,2016年新增低收入农户从事来料加工11620人,实现加工费人均月收入3486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