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台州供电公司的3位援藏技术骨干
5月的台州,早已是繁花似锦,暖意融融。而在千里之外的西藏那曲地区,还有许多地方仍是冰天雪地,国网台州供电公司的3位援藏技术人员已经在那里工作了3个多月。
昨日,记者联系到了3位援藏的台州电力技术人员,听他们讲述在藏区的工作和生活。
“我想为这里的人做些事情”
金凌鹏,到藏区之前是国网玉环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现在是比如县供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他给记者发来两张照片,一张是他用手机在办公室往窗外拍的:巍峨的高山正立在窗前,上面覆盖着皑皑白雪。他说,这是刚刚拍下的,从他们进藏到现在,这样的景色没有变过。
另一张是他在奔赴工作现场的路上拍的,车窗外天色有些灰暗,地面都是积雪,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数条车轮碾过的痕迹告诉开车的人,路在哪里。
离开南方繁华城市的生活,投身到寒冷而又缺氧的恶劣环境里工作,需要足够的勇气。金凌鹏、张益峰和童豪3位在国网台州供电公司工作多年的老电力人却显得义无反顾。
“这里还有很多村民没有用上电,我想我可以为改变他们的生活做一些事情。”金凌鹏说。实际上,这也是这批援藏的浙江电力人共同的想法。今年春节一过,他们就在省公司的统一安排下踏上了援藏的征程。
“人手紧缺,很多职务之外的工作也要做”
原为仙居县供电公司仓储配送班班长的童豪,如今是藏区比如县供电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他负责的工作,是联系当地政府和各部门综合调配当地电力建设的各项工作,但实际上他还要负责与工程相关的工作。
他说,身兼数职是这批援藏电力人的共同特点。
因为气候环境相对恶劣,新加入电力队伍的大学生在比如县能坚持下来的不多,这也使得比如县供电有限公司人手非常紧缺,尤其是技术人员。
因为技术人员缺乏,在援藏人员到来之前,这里一些地方的线路一直处于故障状态。
“人手紧缺,所以很多本来是职务范围之外的事情也要做起来。”童豪说,为了保证现有电力设施能够正常运行,援藏电力人员一直保持24小时轮流值班的工作模式。
比如县现有的电力设施并不丰富,但存在的问题却很多。
童豪说,山区多风,线路常常受到大风影响而出现故障,即使是比如县城也几乎每天都存在停电现象。
出现故障就必须要进行排查和检修。在藏区的村镇之间,彼此相距较远,而且山区道路交通不便,有时候一出门,就要到次日凌晨才能回到办公点,检修工作困难重重。
寒风、积雪,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扛着工具穿行在山谷和村镇之间。
童豪说,他们的目标是今年能够基本实现这一地区的全面通电。
“高反、吃不惯,但比刚来时好多了”
高原反应,几乎是所有援藏人员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年初,他们乘坐飞机到达拉萨,然后从拉萨出发,沿着曲折难行的山道到达那曲,在那曲停留一阵子,再来到位于那曲县东北面的比如县。
初到高原的童豪,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高原反应做抗争,被头疼、胸闷困扰了很长一段时间。
“睡觉的时候常常会被胸闷乍醒,平时稍微爬一下楼就喘粗气。”童豪说,在那曲做援助工作时,他听说当时高原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沿海城市的一半。
如果说克服高原反应是驻扎下来的第一步,那么饮食习惯上的适应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一批援藏小组是10多个魁梧汉子,在面对高原的食物时全部都败下了阵来。
尽管在比如县也有类似川菜馆这样的馆子,但因为高原气压的问题,做出来的饭菜和沿海城市的饭菜差别甚大。
“几乎所有人的肚子都闹了问题,从进藏到现在,平均每个人至少瘦了10斤。”童豪说,导致大家集体“瘦身”的原因其一是饭菜吃不惯,其二则是经常长途奔波,因为不知道回来的时间,出行时都是带些水和压缩饼干,吃饭时间也不规律。
“说实话,直到现在还是有些吃不惯,但比刚来的时候好多了。”他说。
“村子通电后,藏民们的欢呼声让我难以忘怀”
玉环县宏盛电气安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益峰,是和童豪同时进藏的,如今也在比如县供电有限公司任职。在那曲,他们一起参与了那曲县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
“4月30日,那曲县的豪琼村首次通电,当时村民们脸上的兴奋让我们觉得一切辛苦都非常值得。”童豪说,当时他在张益峰脸上看到了同样的笑容。
豪琼村地处偏远,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去外地打工了,留下的是老人和孩子,饲养牦牛是大多数人的生计,家里照明靠的是酥油灯,取暖靠的是牛粪,日常食物中不可缺少的是牦牛肉。
农网改造工程给这个村子带来了电,有了电的夜晚,村子更亮了,也更暖和了。“他们现在可以用电取暖了。”童豪说,不仅如此,村民们每年年初杀牦牛贮存牛肉,原先只能保存到年中,现在用上冰柜后能够一直贮存到下半年。
他说,豪琼村通电那晚,藏民们的欢呼声让他难以忘怀,也更加坚定了他在藏区把农网改造工作做好的决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