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兰(右)与陈彩平
王汝兰制作的无骨花灯
台州仙居曾是中国最繁荣的工艺品生产出口基地,还有“中国工艺礼品之都”的美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产业转移的大环境下,仙居的工艺品行业蓬勃发展。家庭式小作坊兴起,男人在外谈生意,女人就在家里做产品。
别看只是小作坊,竟慢慢发展出了木制、竹制、布制、蜡制、铁制等16个大门类、上万个品种的产业集群。小作坊慢慢变成了大工厂,代工来自全世界的订单,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手工艺品耗时,时间就是金钱。但台州的女性似乎并不想完全地把时间都变成钱。逢年过节,她们更愿意停下手中的订单,为亲朋好友制作一些富有节庆气氛的“小玩意儿”——比如,元宵节的花灯。
她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赚钱也要做”的“小玩意儿”,在多年以后竟会成为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她们,也在无意中成为了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人。
81岁婆婆王汝兰:
仍能制作二十余种单灯
仙居皤滩古镇,古街88号,是一栋大宅。
敞开的大门左侧,挂着十余盏姿态各异的“走马灯”,右侧门则支着一张简单书桌,一老一少两位女性低头坐在桌前,手持“针笔”,正在往卡纸上刺出图案。
长者是王汝兰,今年81岁,她是仙居花灯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年轻的一位是陈彩平,今年47岁,正在申报花灯的省级传承人。
陈彩平是王汝兰的徒弟,也是她的儿媳妇。
这里是王汝兰的家,也是皤滩古镇的一处景点。2006年起,景区就按月给王汝兰发工资,请她在家上班。王汝兰脖子上挂了一张工作证——它由仙居县皤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放,编号023。
在王汝兰的记忆里,逢年过节皤滩镇的热闹与繁华离不开花灯的映照渲染。
“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乱弹呀呀声。”这是台州的古俗语。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在民间叫作“唐灯”。相传,其制作工艺源自唐代,花灯的特别之处在于整个灯不用一根骨架,而是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张拼合而成。荔枝灯、花篮灯、绣球灯、莲花灯、宫灯……凑近细看,更加惊艳,花灯每一面,都盖有用绣花针刺出花纹图案的纸面。
整整13道的精细工序,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中华第一灯”的美誉,名不虚传。
虽然自明朝万历年间起,便有皤滩镇举行盛大的闹花灯活动的记载,然而,“唐灯”的制作手艺的传承曾一度停滞。
上世纪80年代,仙居县文化局及皤滩乡文化站开始对唐灯重新挖掘,有多年做灯经验的王汝兰很快就脱颖而出,并迅速深入到了钻研灯面图案与样式的领域。
耄耋之年,王汝兰依然能独立完整地制作二十余种单灯,包括:枝灯、菊花灯、圆球灯、小宫灯、宝石灯、花瓶灯、珠兰灯、花篮灯、喜字灯等。
47岁媳妇陈彩平:
花灯赚钱没啥不好
王汝兰的灯照亮了陈彩平的人生轨迹。
“做花灯的习惯在台州这里是一直流传着的。小时候家里给小孩子做一盏兔子灯,让孩子拉着满街跑,那就是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是这样。”但是,陈彩平嫁到王汝兰家后,她发现婆婆做的灯很不一样:“它没有骨架,但比小时候我们做的那些灯要更精美,更有味道。”
1995年,陈彩平产后在家带孩子。闲暇时间就跟着王汝兰做灯。
陈彩平有不错的美术功底,又会剪纸,加上王汝兰的悉心指导,她很快就掌握了无骨花灯的各道工序,并很快进入到了自己设计针刺纹样的阶段。
与“因为美,所以做”的王汝兰不同,陈彩平则希望能有更多人来欣赏花灯的美:“十几年来,我带着我婆婆和我自己的作品,去各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和展览,确实拿了不少奖。但其实很多奖项都只是荣誉,并没有实质性的奖金收入。但即使是贴钱,我们还是要做。婆婆说,既然做了传承人,就要做传承人该做的事。”
2006年3月,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6月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仙居花灯也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开始探索不同的发展方向。
有人开始尝试研发无骨花灯的模具,从而提高产量降低价格,让花灯能以亲民的方式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也有人开发出了铁皮花灯,可以挂在户外,不惧风吹日晒。
但王汝兰与陈彩平想做的,仍是花灯的手工传承。“所以这里主要还是起到一个展示的作用,很少销售。”陈彩平说,花灯能赚钱是近几年才开始有的事:“我婆婆做了几十年灯,直到2000年有第一单生意,宁波一家公司向她订了112只花灯,3600元。”
2015年11月,原本从事会计工作的陈彩平,辞去了工作,专门在工作室“捣鼓”花灯。同时,陈彩平也在探索花灯与市场对接的路子,她认可婆婆所说的做花灯不为赚钱的想法,但同时也认为,如果花灯可以赚钱代表花灯更被人所接受。
2016年,陈彩平接到了一笔来自海宁的订单,对方需要她制作几组大型灯彩,总价高达七八万元。
这种真正的商业接轨,使得陈彩平开始思考传统工艺与当下审美之间的关系。2017年年初,陈彩平尝试着制作了一对“新中式”风格的家具装饰灯——在保持传统工艺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传统花灯过于鲜艳的配色,同时为花灯配置简洁的灯架,以适应时下流行的简约“新中式”家装风格。在杭州参加展会的时候,这对花灯一眼就被相中,不仅现场就被人以4000元的价格买走了一个,陈彩平也接到了几位地产商的订制意向。
但陈彩平并没有马上接单,剩下的一只,她舍不得卖。它被摆在陈彩平家中的客厅里,是一个进进出出时总能看到的位置。“我还在对这个灯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它的光线可以更柔和,纹饰也有改进的空间。”陈彩平说。
陈彩平与她婆婆并肩而坐做灯的时候,并不闲聊,安静的空气里,只能听到针刺破卡纸时发出的“噗噗”声响。
这静谧的场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台州人在抵御外来入侵的历史上,构筑着铜墙铁壁,同样,也在细密的现实生活中,构筑着独有的坚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