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光富在摘文旦。 资料图片
提起玉环文旦,名气最响的品牌要数“垟根牌”。听朋友介绍,这里出产的文旦品质就是不一样。12月17日,记者来到该村探个究竟。
“垟根村被绵长的大雷山怀抱着,三面合围的地形构成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加上土壤肥沃,溪流清澈,又没有工业污染。”同行的市科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成为培育优质水果的好场所。
优渥的条件孕育了优质的文旦,成为整个村子的经济命脉,全村600多户人家,几乎都以种植文旦为业。“这个村子是用文旦做的。”村支书汪光富打趣说。
可谁能想到,在30多年前,垟根村并不种植文旦,村子也不富裕。“以前是真的苦,祖辈辛苦一辈子,却还是摆脱不了贫穷。”汪光富说,当时他还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一心想帮助村子脱贫致富。“养殖长毛兔、种枇杷、种黄桃、养河蚌,各种路子都尝试了,结果都不太理想。”
转机始于1983年,那一年,村里引进一批果苗,无意间栽下了几株文旦苗。汪光富意外发现,垟根村的土壤与气候十分适合文旦种植。“我觉得种植文旦可行。”汪光富开始动员村里人种植文旦。
然而动员工作并不顺利。“人是吃粮食长大的,不是啃树皮、吃水果长大的。”部分村民对种植文旦能致富提出了质疑。直到几年后第一批种植的文旦卖了个好价钱,村里人才相信了汪光富的判断,开始种植文旦。
“原来种一亩粮食只有200元的收入,改种文旦后可以卖到2000元。”汪光富告诉记者,在第一批文旦开始上市的时候他算了这样一笔账,“当时就下决心,一定要把我们村建成文旦生产专业村。”
“一开始,我们种植文旦都不会管理,摸着石头过河,这样可不行。”汪光富意识到要提高品质,技术不可或缺。此后他带头并动员村民参加了省市县各级农函大举办的培训班,先后掌握了果树的生理学知识、病理学知识、现代施肥技术、土壤管理技术等种植知识。
后来,汪光富还邀请了以色列、日本、省柑橘研究院、浙大等专家来基地举办培训授课,进行技术交流,现场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
有了技术的支撑,村民从旱地连片种植,扩大到水田连片种植,延伸到山坡地种植文旦,村里的田头地角、荒山荒坡、房前屋后,只要有地,村民见缝插针,全部种上文旦树。文旦种植面积从1983年的120亩试验基地,发展到1990年末的1000余亩,到现在的2200亩;产值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700万元增加到3000多万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