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仙境 阮 英摄
耕海 阮 英摄
一缕金丝 阮 英摄
看到好看的花,一定要拍下来;觉得有历史的老房,也要记录到镜头里;碰上热闹喜庆的演出,更不能少了自己相机的参与。
别以为这种新潮的拍客行为是年轻人的专利,80多岁的老人也可以。而且,他玩的还不是一般的随手拍,而是跟专业摄影师一样,调好光圈、快门,选好角度,要抓拍到眼前的物或人的最美瞬间。
他,就是椒江区摄影家协会会员阮英,也是迄今该协会入会年龄最大的会员。
背着装备去上学
1936年出生的阮英,今年82岁。
1997年之前,阮英在椒江区下陈街道分管工业,同时也是椒江区报道组成员。那时的他喜欢文字,喜欢写稿。
1997年退休后,阮英的兴趣从文字转向了摄影。他买了台富士数码相机,“觉得摄影能让自己更自由”。只是,当时他只能算个业余爱好者。
后来有一天,阮英去椒江东山公园看梅花,碰到了也在看花的孙胜华,“孙老师就推荐我去老年大学摄影班,说经过专业学习后,能拍出有艺术感的照片。”
2007年上半年,阮英背着相机走进了台州市老年大学。
“刚开始什么都不懂,老师让我们去取景,我觉得这个好看,那个也不错,更不用说画面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不过,很快,阮英的照片受到了老师的注意,“老师把我的照片放到大屏幕上,说我进步很快,特别在拍花上,拍出了花朵的神韵,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
在2007年,阮英的运气似乎也格外好。学摄影没多久,他去路桥石浜山采风,有游客指点说山上出现了数年才能一见的仙境奇观。
他爬到半山腰,感动于云雾悬城、海市蜃楼般的奇景,一边用镜头捕捉到了云雾涌动的瞬间。
这张名为“路桥石浜仙境”的摄影作品,在当年11月获得了浙江省摄影家协会颁发的优秀奖。
理论加实践养成的“技术帝”
因为年纪大了,搞周游世界式的摄影已经不太现实,因此阮英的镜头范围最远到河北坝上草原,但多数时候还是围绕椒江区和市内周边区县。
“任何技术都是实践出来的。”从上老年大学开始,阮英就几乎相机不离身,常常背着他的装备徒步或者坐公交车去周边的景点。有时是儿子开车,周末带他到温岭、临海红树林去拍。
尽管2007年就在省里得过奖,但他觉得自己的摄影技术到2009年才能拿得出手,“那时摄影原理都掌握了,对自己相机的性能也基本摸熟了,知道拍花时怎么让背景虚化。”
甚至,他连最佳的拍花时机都作了研究,“早上6点半到7点最好,此时的花精神饱满。”
实践之外,阮英觉得向他人学习也非常重要。除了看理论书,只要知道哪里有书画展摄影展,他都肯定会去,“艺术领域,都是共通的。”
通过努力,阮英的作品开始被社会和一些单位肯定。
2010年,他的作品“日出奇观云海映月”被刊登在台州《第二青春》杂志封面上,如今他已经成为这本杂志的固定供稿者。
2013年,下陈街道为阮英举办了摄影艺术展。他的老师林彬给他写了篇摄影展小记,其中有这样的评价“阮英使用极其普通的相机,却用超乎常规的创作思维捕捉着画面,每件作品都能体现出富于艺术表现力的技能。”这年7月,阮英加入了椒江区摄影家协会。
用照片记录本土文化的繁荣
花,是阮英镜头里的最爱。可在这个镜头里,拍的不仅仅只有花。
阮英的摄影技术有了点名气后,街道有文艺活动以及逢年过节时,就会让阮英去拍照。
因此他的镜头里就多了乡村文艺演出、舞龙队、排舞队,还有下陈老街、新街、老桥等情景。
2013年,下陈街道要搞文化礼堂,就选了他的32张照片在礼堂展出。后来,周边的村子也请他过去拍,他笑称“自己成了街道里的土记者。”
阮英告诉记者,拍摄“三农”题材,就是要把家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把大家的生活记录下来,让大家都能看到我们的家乡有多美。“只是有人看了照片后,有点不能相信,这些照片是一个80多岁的老头拍的。”
仗着硬朗的身子骨,阮英说他还会保持一天三四百张的拍摄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