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生命“最后一公里”该怎么走?台州“临终关怀”事业现状调查
2018年04月13日 09:39:00 来源: 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中国台州网4月13日讯“不论什么情况,不能在身上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在给儿子和儿媳的信中这样写道。

  生老病死,是人生法则。对于临终病人,很多“创伤性治疗”并不能换来应有的生命质量和长度,这种过度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痛苦,还造成有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此,在今年台州“两会”期间,一些政协委员呼吁“临终关怀”事业迫切需要提高和发展,为不可治愈的疾病终末期患者得以无痛、无惧、无憾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

  生命不息,并非要抢救治疗不止

  最近一阶段,对黄岩的张先生一家来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纠结——他那今年89岁高龄的外祖母,一直身体硬朗的她,清明节期间,突然被查出肺癌晚期。

  让老人是否像其他肿瘤患者一样,也接受化疗、放疗等“创伤性治疗”,当医院把选择权留给家属时,他们尴尬两难。

  “如果不那样治疗就接老人回家,就可能引来邻居们的非议,如果进行化疗或放疗,就可能使老人痛苦地度过最后一程。”张先生坦言了自己的纠结。

  “生命不息,非要抢救和治疗不止吗?”市政协委员周长娟3年前就开始关注台州“临终关怀”事业的进展,在今年台州“两会”期间,她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提交了一份提案——《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服务生命“最后一公里”》,得到与会众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响应。

  临终关怀,也叫“舒缓疗护”,或者称“安宁疗护”。

  采访周长娟时,她这样充满深情地描述:就是不可治愈的疾病终末期患者,为他们提供缓解一切疼痛和痛苦的方法,帮助他们过尽量优质的生活,让患者得以无痛、无惧、无憾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

  对许多高龄老人来说,很多“创伤性治疗”并不能换来应有的生命质量和长度,他们长时间住进大医院,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对患者、家属和社会都是一种浪费。

  截至2016年年底,台州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114.86万人,占总人口19.14%,几乎每5个人里面,就有1个是老年人。而台州养老事业明显滞后,养老问题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临终关怀事业更是薄弱。

  “因此,积极开展舒缓医疗,为晚期患者提供最后的医护和精神照顾,显得尤为迫切了。”周长娟说。

  舒缓疗护,如何丰富生命

  在台州市立医院肿瘤内科,就有这样一个舒缓疗护室,设置了2个房间,4张床位。

  别小看这小小的疗护病房,它可是台州第一个,且是目前台州公立医院中唯一的相对专业的舒缓疗护病房。记者了解到,就是在台州诸多非公立医院和养老机构中,这样的舒缓疗护病房,也寥寥无几。

  据介绍,2016年初,台州市立医院开始筹划,一直将其作为一个新项目和品牌进行建设。

  “我们照顾的重点不是如何延长生命,而是如何丰富生命。”椒江区政协委员,台州市立医院院长助理何彩娣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眼下,她正带领她的团队,在临终关怀事业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何彩娣告诉记者,该疗护病房已经组建了由临床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师、医师护士、癌症患者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病人家属亲友等组成的服务团队,主要在疼痛和其他症状控制、基础护理、舒适护理、营养支持、心灵和宗教上的引导,以及物理治疗等方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截至目前,已有二十余位晚期病人接受这样的安宁护理,在放松、安详中走完生命的最后归程。

  医院里的年轻护师李叶,既是这个特殊疗护室的志愿者,又负责志愿者新手的培训和管理,她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最近亲身护理的故事:

  一位年仅40岁的宫颈癌患者阿花,在其患病时,狠心的丈夫带着女儿离她而去,在医院治疗时,一直处于焦虑、抑郁和孤独。后来,被诊断为晚期后,被安排进入舒缓疗护室。

  当小李第一次对她进行心理辅导时,她爱理不理,一点也不配合。后来,了解到阿花一生最大的爱好是刺绣。于是,小李就从刺绣入手,帮她回忆人生的点滴美好,渐渐地,阿花少了对病痛的恐惧,把小李当成人生最后的朋友,最后在一片安宁中离去。

  “临终关怀”遭遇种种困难

  “我懂的,让老人最后吃好、喝好、睡好,就安静地离开,但更想他多活一天。”

  “虽然想方设法瞒着病人,但不花钱抢救,心里不甘呀。”

  “他们当面不说,背地里肯定会责骂吧,我们也并非缺钱。”

  ……

  近日,记者对一些绝症晚期患者家属进行随机调查时发现,他们要么因避讳敏感话题而拒绝接受采访,要么对接受舒缓疗护提出了种种担心和困惑。

  “比起以前,现正逐渐好转。”调查中,包括周长娟、何彩娣等,都不约而同谈到临终关怀事业所面临的困难。

  首先,对舒缓疗护的社会认知度急需提高。由于受传统习俗和生死观念的影响,很多患者家属都不愿放弃无效的治疗,只认可“积极抢救”而回避死亡。上述的随机调查便印证了这一点。

  其次,舒缓疗护尚未建立起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据了解,针对肿瘤患者,采取舒缓疗护的费用相对“积极治疗”来说,大约降低到五分之一左右,即如果一位癌症患者每天治疗费用需要2000元左右,那在这里只有数百元。那样,可以想象,离开检查、药物、治疗等项目的支撑收入,舒缓疗护的运行环境显得比较艰难了,且不要说大医院因床位紧张,难以满足患者需求了。

  再次,就是疗护专业人才的稀缺。先不考虑医院本身在心理辅导、生活护理等方面专业医师的紧缺,就是护理中的志愿者,更需要有专业人才加入。

  “这是眼下最急需的。”在台州广大非公立性医疗机构中,临海现代医院在 “临终关怀”上属于敢于吃螃蟹的,对绝症患者的护理,已经占到医院疗护业务的20%左右。对于护理人才的缺位,医院负责人龚海华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实践证明,一支更高质量的疗护团队,只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和打造,才能更好地开展服务。

  “三床联动”如何实现?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宁波等大城市,有关临终关怀工作有的已经做得非常有经验了,许多模式值得台州借鉴。

  针对目前舒缓疗护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困难,比如,需求量与床位设置之间的差距问题;又比如,从事临终舒缓疗护的医护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大、人员流动多、专业人才紧缺、社工和志愿者获得政策资源支持的力度不够大等问题,一些专家和政协委员提出了不少建议。

  周长娟建议,市政府应加快编制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关于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意见》,县(市、区)制订相应配套规划,将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纳入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重点发展领域。政府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资,对设立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给予财政补助,将临终关怀服务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财政支付对临终关怀服务建设费用进行“托底”。

  同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分级实施,社会参与”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即建立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家庭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临终关怀模式,实现“三床联动”。大力推动医养融合发展,鼓励在医养结合机构开设临终关怀服务,同时引导部分入住率较低的民营医疗机构,改建成专门提供临终关怀的老年护理机构或医疗服务机构。“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设置临终关怀床位,进行以减轻痛苦为目的的适度治疗及心理疏导。”台州市卫生局医管科一位负责人说。

  针对疗护人才短缺问题,周长娟认为,应积极支持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临终医学、临终护理学、临终心理学等专业或设置相关课程,培育一批掌握科学心理护理方法和医护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完善相应人事制度和就业政策,让进入临终关怀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和护理专业高校毕业生获得正式的职业认可,并得到相应的回报,受到社会的尊重。

  “临终是每个生命都必将经历的过程,无论患者还是家属都不希望它只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更希望是一段有准备、有质量、充满爱的归程。”周长娟说。


标签: 临终关怀;志愿者;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病房;生命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