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晚11点50分,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拍摄制作的七集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第二季)》在央视一套播出,这是继5月19日于央视四套播出后,该纪录片中的第六集,片长为13多分钟的《延绳钓捕捞技艺》再度登上央视荧幕。
不过,《延绳钓捕捞技艺》里的男主人公李祖胜还没来得及看,因为他当时正与船员们一起在海上进行钓带作业。昨日,李祖胜跟记者分享了又一个好消息,“今年首次尝试钓带,产量很不错,平均每日能钓上1000斤带鱼。”
玉环延绳钓再上央视
8月25日晚11点50分,央视一套播出了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第二季)》第六集《流变》,其中片长为13多分钟的《延绳钓捕捞技艺》又一次登上了央视荧幕。
该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拍摄制作,按主题分为“江湖”、“绝技”、“德行”、“师徒”、“新传”、“流变”、“家园”共七集,每集50分钟,分别讲述5个非物质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流变”一片中,延绳钓捕捞技艺的拍摄地点,就是在玉环渔民李祖胜的大型延绳钓捕捞船上。李祖胜是靠延绳钓捕捞作业的一位老渔民,今年53岁的他也是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已经开了20多年渔船。在纪录片中,李祖胜和其他船上的几位渔民,作业经验丰富,遇事沉着冷静,沿袭并改良了延绳钓捕捞技艺进行作业。
其实,玉环延绳钓捕捞作业在明朝嘉靖年间已兴起。诗人黄克晦曾写下诗句,“击楫日通彰化米,敲针冬钓坎门鱼”。诗中的“冬钓坎门鱼”,说的就是秋冬汛以延绳钓钓鱼的捕捞技艺。这一技艺流传至今,2012年被列为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延绳钓捕捞技艺传承至今,体现着不变与坚守,李祖胜等渔民们始终遵守着“不涸泽而渔”的铁律,坚持着数百年来中国人不曾改变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存之道。
今年首次尝试钓带,每日产量千斤
昨日,李祖胜得知自己和伙伴们再次上央视,心里很高兴,他希望有更多人了解传统的延绳钓捕捞技艺。
由于渔船还在海上作业,李祖胜和船员们并没有看到电视上播出的节目,不过更让他们心满意足的是,今年首次尝试的带鱼延绳钓作业,进行得很顺利,每日产量多则上千斤,少的也有八九百斤。日均千斤的产量,对李祖胜来说,收获已经不小了。
分享完收成的喜讯,李祖胜还向记者晒出来一条600克重、90厘米长的新鲜带鱼,“这条算是比较大的带鱼了,这个季节一般大的都在6两左右。”
“我们从七月二十几号开始出海,中途因为台风天气,好几次都开到舟山沈家门码头避风浪、下货。”李祖胜说,七八月份是鳗鱼的淡季,但带鱼资源丰富,之前听说韩国人会在这段时间去钓带鱼,经济效益也不错,“之前我们都没有钓过带鱼,但听说这能增加渔民收入,我们也想试一试。”
“我们钓带鱼的钩子是从韩国买的,他们的技术和理念都比较先进。”李祖胜说,这些天以来,他们的收成还算可观,钓到带鱼后,在零摄氏度保鲜的条件下,5天内会运送到码头售卖,一斤价格在25元左右,“不过跟韩国渔民的收入比起来,还是相差很大,他们的带鱼保鲜做得好,能保存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环境里,而且他们配套的销售渠道更完善,所以一斤都能卖到120元左右。”
年初的提案落实,推动传承与流变
随着时代更迭,技术也不停更新。李祖胜心中的变与不变,也随着多年的经验和见识付诸于行动。
今年年初,李祖胜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在政协第九届玉环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提案,其中他提出了关于保护延绳钓捕捞作业技艺的一些建议。
“带鱼延绳钓结构简单合理,调整方便,渔获物均为成鱼,鱼体大小均匀,质量好,经济效益高,可以增加渔民收入,如果能引进韩国等国家先进技术、理念,可以实现传统技艺的新传承。”李祖胜说,他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引进国外先进船载设备的基础上,组织部分经验丰富的玉环延绳钓船老大赴韩国实地考察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理念,建立渔业专业合作社,打造玉环“钓带”品牌,组建专业的海上冷藏船,在储存保鲜、产品包装和市场开拓上下足功夫,共同开发“钓带”深加工,做大“钓带”产业。
李祖胜说,玉环“非遗”延绳钓技艺经过不少媒体的报道,知名度提高了,影响力扩大了,“我的提案上交后,很快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我提出的建议,目前基本上落实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