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学生们课余在大麦屿文化创意街区的“夏天美术”馆里认真作画。
春风拂面,行走在玉环大麦屿街道刘园社区的青年路上,丝竹声声,曲韵悠扬。一条200多米长的街上分布着十余家文化精品店,涵盖琴棋书画、文创公司等文化领域。
这是今年年初刚“落地生根”的大麦屿文化创意街区。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的大麦屿综合文体活动中心还进驻了十多个文化产业项目。
近年来,玉环市积极挖掘农村文化内核与文化产业潜力,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满满的“文化魂”。
构建文创平台
促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走进清港镇垟根村,白墙黑瓦的民房掩映在绿油油的文旦树丛中。这里是再寻常不过的农村样貌,却因“文旦花开”创意产业园的诞生,处处充满艺术气息。
“文旦花开”创意产业园占地5.2亩,目前已吸引影视、广告、文创、茶室、艺术体育类等13家文创公司入驻。
“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运营,商家经常会举行非商业性的创意活动,每到周末这里的人流量就有三四千,极大地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清港镇党委委员黄丹芳说。
南家班(玉环)影业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入驻园区的企业。该公司负责人郑韵说,选择留在清港做文创产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到当地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为创客们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素材库”,民俗、乡风、文化……很多创作都能“就地取材”。
在这里,受益的不只是创客,他们研发出文旦及周边产品,也为当地农旅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我们将文旦研制成文旦酒,提升文旦附加值的同时,让残、次、裂果变废为宝,增加农户经济收入。今年,我们准备量产文旦酒,预计带来上千万元产值。” 从事文旦深加工产品研发的玉环“木由子”公司技术负责人小苏表示。
培育文旅路线
促乡村风貌气象更新
连日来,在芦浦镇西塘村百丈片“一米田”的果蔬园里,农民们在做着蔬菜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一米田”是玉环芦浦乡贤联谊会推出的农耕体验项目,以自愿认领的方式,引导广大乡贤参与农村的农耕农作。
首期“一米田”实践基地共20多亩,于今年3月上旬推出后,不到半个月就被认领一空,一时间成了玉环乡村旅游的“网红景点”。
做好农村文化礼堂和乡村旅游产业的有机嫁接,将文化礼堂建设使用与打造农村景区、乡村民宿、农家乐等相结合,玉环积极培育乡村文化旅游精品路线,从而推动农村整体风貌气象更新。在玉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正在鲜活实践:清港镇芳斗村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建成“全国休闲垂钓基地”,累计投入资金2700多万元,实施庭院改造60多户,水体改造1000多亩,建成垂钓区150余亩;干江镇上栈头村把民宿项目融入文化礼堂,先后建成玻璃吊桥、山间步道、悬崖酒店等。
市场化开发非遗项目
民俗传承市民增收两不误
这阵子,玉环渔民画家庄一萍一直沉浸在喜悦中。上月,她的渔民画展馆在坎门海都小区文化中心正式“开张”了。
庄一萍是土生土长的坎门人,从小在海边长大的她以渔民画的形式记录下家乡的模样,她的美术作品曾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并巡回展出。
“除了经营实体店,我还把自己的作品‘入驻’网络平台、玉环部分书店等,此外还参加了不少文博展会,去年销售额达到了90多万元。”庄一萍说,她还带动了一批女性朋友一起融入美术创作,让她们享受到“非遗”项目市场化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一起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
在玉环,像庄一萍一样将“非遗”项目进行市场化开发,并非个例。
玉环延绳钓、抬阁、鸡山八将等88项满含“乡土记忆”的“非遗”传承,既可用于教育展示,也可通过产业开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花龙、门神画、渔民画、贝雕、船模、剪纸等14种非遗项目已开始不同程度的市场开发。
坎门红旗社区、灯塔社区特地在文化礼堂内开设“非遗”展陈馆,当地年轻人以文化礼堂为创作基地,把“非遗”制作成手工艺衍生品,并带到各类文博展会上推销,利用淘宝、微商等线上渠道进行市场推广,去年销售额达1300万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