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日报5月6日讯(记者 颜敏丹)五月是春夏之交,气温回升,不仅适合外出游玩,也是病原菌活跃的时节。
台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外出踏青和旅游的市民,应预防恙螨、蜱虫叮咬,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家长、幼教机构应注意预防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生。
健康提示一:外出防蜱虫、恙螨叮咬
五月风和日丽,适合野外游玩,但需防止草地中的蜱虫、恙螨叮咬。
建议:去野外活动时,扎紧领口、袖口、裤管口,皮肤外露部位涂驱避剂等;
避免在草丛、河边和灌木丛坐卧休息;
避免在杂草灌木丛中晾晒衣被,回家后要及时拍打衣物,并换衣洗澡。
外出归来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等症状,或发现身上有焦痂或溃疡,应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自己有野外活动暴露史。
据市疾控中心传防科专家介绍,蜱虫、恙螨叮咬引起的疾病,常见有恙虫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
恙虫病——
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 5-8月为流行高峰。人被恙螨叮咬后,一般是10-14天发病。其典型症状为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全身中毒症状,恙螨常叮咬人体隐蔽、褶皱多的部位,因此焦痂与溃疡通常匿于腹股沟、腋下、外阴、肛周等隐蔽处,病人和医生往往不易察觉,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是由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6-10月为发病高峰。其典型症状是发热,同时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的表现为多脏器功能损害。
健康提示二:预防食物中毒
我国食物中毒以微生物型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主要发生在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表现为集体进食同一种或多种受污染或变质食物后,多人集中发病。
症状:患者常在24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腹痛部位以上、中腹部持续或者阵发性绞痛多见,呕吐物多为进食之食物;常先吐后泻,每天腹泻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稀便、水样或黏液便。
往年的统计显示,5月是我市食物中毒好发季节,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好发场所主要为集体单位食堂和餐饮业;食品操作生熟不分、交叉污染和加工人员带菌操作,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预防措施:“把好一张口”,预防病从口入;做到“五要、五不要”,即饭前便后要洗手、海产品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有症状要就诊;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污染物不要碰。
健康提示三: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的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由于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肠道病毒分布广泛、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高,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或流行。做好个人、家庭和幼托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
预防要点——
幼托机构等要加强晨检制度,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患病儿童,做好日常性消毒隔离;加强室内环境空气流通;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此外,建议此高发人群接种手足口病EV71疫苗。
如果患儿出现发热、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即有可能患上此病,应密切关注其精神状况变化,若出现精神软、烦躁、恶心呕吐等症状,要立即送至正规医疗机构急救。
健康提示四:预防蚊媒传染病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蚊媒传染病流行季节。目前全球多个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正处于登革热流行期,市民要重点预防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症状:突发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持续5-7天后骤退至正常;
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整个人觉得很疲乏;
皮疹一般于病程第3-6日出现,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
出血倾向,一般在病程第5-8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血。
登革热目前没有疫苗预防,也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而作为一种蚊媒传染病,防蚊灭蚊,减少蚊虫叮咬,是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
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而伊蚊主要在白天叮人,尤其是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后2-3小时。
近期已进入蚊媒活跃期,市疾控中心呼吁市民积极参与到防蚊灭蚊中来。清除房前屋后的积水,倾倒家中及办公场所的瓶瓶罐罐积水;在家里安装纱门、纱窗和蚊帐;家里可使用蚊香、诱蚊灯和电蚊拍灭蚊;去植被茂密的户外最好喷驱蚊剂,或者穿宽松的长裤长袖衣服,衣服颜色以浅色为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